沒有了試探的意思,也沒有了疑惑與懷疑。
人家看的快怎麼了?
人家能看仔細,能記得住啊!
現在李振邦和潘老絲毫不懷疑,陳舟已經將那612人名單的全部資訊,給完全記住了。
將兩人的表情盡收眼底,陳舟不由得覺得有些好笑。
這可不能怪他,不是他想這樣的,是他們不相信自己啊……
打消了顧慮後,李振邦和潘老兩人便一先一後,打起了配合,共同講述著人員名單裡的612人。
由他們這兩位負責初篩的人來主講,陳舟在一旁聽,順便提出自己的看法。
就這樣,三人一個一個的,逐一篩選著612人的人員名單。
相比於那一沓列印出來的人員名單資訊,李振邦和潘老兩人,顯然要對每個人瞭解的更多。
所以,透過兩人的講述,陳舟也瞭解到了,那沓列印紙上沒有的資訊。
事實上,能夠透過李振邦和潘老兩個人的初篩,出現在人員名單裡的人。
無論是研究領域、科研能力,各方面的條件,都是能夠滿足“夸父”工程研究的需要的。
現在也不過是再做一次細分,對人員進行精確的定位型篩選,為五大單項確定研究人員。
這樣的篩選,所花費的時間,肯定不能跟剛才,陳舟自己看人員名單相比較了。
雖然很花時間,但卻能更好地把握每一位研究人員的資訊。
在之後“夸父”工程的整體研究中,有利於各項研究任務的分發與人員管理。
一上午的時間,陳舟和李振邦、潘老三人,也不過才過了一小半,不到兩百人的名單。
按照這樣的速度,明天還需要一天時間,才能將這612人的人員名單,全部篩選一遍。
屆時選定另外一名副總指揮,以及五大單項研究的負責人後,還會再次對人員進行一遍篩選。
那時,就是人員分配的問題了。
想到這,陳舟不由得有些頭疼,這些事情太繁瑣了,也太耗費時間了。
說心裡話,他其實一直不怎麼關注人員篩選的工作,也不太擅長人員的篩選。
反正不管帶著能力如何的研究人員,他都能把課題完成。
所以,他也就無所謂人員篩選不篩選的。
直到這次的“夸父”工程,這一上午的討論,直令他感覺,這前期工作真不好做。
但也沒辦法,“夸父”工程的牽涉面太廣,這是必要的工作。
既如此,陳舟就想著能不能提高他們的效率?
中午,在吃飯的時候,陳舟就一直在想著這個問題。
最終他放棄了這個想法,這工作壓根不存在高效的辦法,只能拿時間去磨。
陳舟幾人吃完李振邦安排的工作餐後,便直接回到了李振邦的辦公室,人員篩選的工作繼續。
一下午,緊趕慢趕的,還剩下一百多人的名單沒有過。
在李振邦說著明天繼續,便準備安排晚餐時。
陳舟看了看眼前的兩人,試著提議道:“潘院士,李局長,要不我們吃完飯再回來?”
陳舟的話一說完,潘老和李振邦便齊齊看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