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雲雨之後,陳舟與楊依依溫存了一會,便起床了。
雖耽誤了起床時間,但從陳舟的表情就能看出。
他還是十分滿足的。
因老爸老媽在,而不得已分房睡的苦悶,在昨晚至今晨,全部消失。
解決了早餐之後,陳舟和楊依依在燕大校園裡,閒逛了一會,便徑直回到了宿舍。
倒不是為別的,陳舟所剩時間不多了。
而楊依依也得為LIGO的研究課題,提前準備些資料。
所以,回到宿舍的兩人,很默契的就在書桌旁坐下了。
那種曾經相伴的感覺,也在此刻再次浮現在陳舟的心頭。
下意識的,陳舟就扭頭看了楊依依一眼。
楊依依似有所感,也扭頭看向了陳舟。
兩人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陳舟對於中微子振盪相關課題的研究,也進入了最關鍵的地方。
事實上,關於中微子振盪的發現,已經是被證實的客觀事實。
不管是太陽中微子、大氣中微子,還是華國所發現的第三張反應堆中微子振盪。
已經分別從三個角度,相輔相成的,完全發現了中微子振盪現象。
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的便是中微子振盪現象的發現,從而證實了中微子有質量。
這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微子研究領域裡,第四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值得一提的是,因中微子振盪的基礎性發現和研究,揭示了可能遠遠超越標準模型的新前沿。
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授予的便是研究中微子振盪的7名領導者,和他們領導的5個研究團隊。
這其中,便有華國高能所王教授和他所領導的華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
但這卻並不意味著,中微子振盪的研究,已經沒有什麼可發現的。
恰恰相反,中微子振盪相關課題的研究,才剛剛展開。
在中微子振盪相關的課題中,也是為高能物理研究學者們,所認可的,下一個諾獎級工作,將很可能關於中微子CP破壞的發現。
以及在無中微子雙β衰變實驗中,可能首次確認中微子是馬約拉納中微子,也就是Majorana中微子。
可實際上,在這兩個大方向之中,還有著亟待解決的許多問題。
雖然中微子振盪現象已經被發現,可由於大氣中微子實驗不能給出Δm²32的符號。
&n3與m2的質量順序。
&n²31的符號。
也就意味著,無法確定中微子的質量等級。
而這個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問題,便是後續中微子振盪相關的課題研究,想要進行下去,必須解決的第一個難題。
其後,才是中微子的CP破壞效應和無中微子雙β衰變實驗。
CP破壞將導致正反中微子振盪機率不同,很可能與宇宙起源中的“反物質消失之謎”相關。
而質量順序所影響的便是振盪機率,CP破壞的測量。
並且還決定了無中微子雙β衰變實驗的前景。
此外,還有中微子的絕對質量問題,也就是陳舟最初在CERN參與到的,尋找重中微子的實驗。
目前實驗上只給出中微子質量的上限,卻無法準確確定中微子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