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時,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才年僅25歲!
現在,唯一有希望打破這一記錄的物理學家,便是陳舟了。
要知道,這可是大新聞。
年輕人常有,但能成為史上最年輕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人,卻只有一個。
媒體之外,整個華國也都在期待著10月的到來。
歸根結底,每位華國人都有著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雖說有不少華裔物理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真正屬於華國人的,卻仍是空白。
這是不管多少華裔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都無法彌補的空白。
事實上,陳舟自己也挺期待的。
雖然說,他完善了膠球理論,解決了色緊閉的問題,進一步完善了粒子物理的基本理論。
並且在當年就依據自己的理論,發現了量子色動力學所預言的膠球。
可以說是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絕對的研究成果,足以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是,怎麼說呢。
諾貝爾物理學獎,或者說諾貝爾獎,一直以來都有一種不成文的規定。
那就是排隊。
畢竟,每年誕生的物理學研究成果,實在是太多了。
也就造成了,有許多的物理學家,都在排隊等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到來。
因此,當年所發現的研究成果,也就未必能在當年獲獎。
不過,陳舟倒也不是很擔心,就算是耽誤他個兩年時間。
那他一樣會是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年輕,就是陳舟最大的資本。
也是整個物理學界,最看好陳舟的原因之一。
因此,金秋10月,可以說是一個萬眾期待的10月。
……
“弗裡德曼教授,還有兩站,我們這次的學術交流之旅,也就要結束了。”
飛往米國的飛機上,陳舟若有所思地跟弗裡德曼說道。
弗裡德曼看了陳舟一眼,笑著問道:“是不是想說,雖然是世界八大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中心,但其實地域的不同,他們的研究方式,合作方式,也是不同的?”
陳舟輕輕點了點頭:“這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確實給了我很深的感觸。”
“不管是CERN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還是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研究人員的嚴謹態度,還是俄羅斯科學院佈德克爾核物理研究所的包容與認真,亦或者是日國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的產業結合,佈局未來。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還有SLAC這裡,在時代腳步面前的妥協,是我感觸最深的地方。”
聽到陳舟的話,弗裡德曼也有些唏噓。
他想了想,說道:“如果不從世界八大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中心的角度去看,轉而放眼所有的高能物理實驗室,你就會發現,不管哪所實驗室,都有著其自身的特點,這是他們的立身之本。”
頓了頓,弗裡德曼又說道:“其實,當你和我說了你的遊學計劃時,我就感覺到你的想法不一樣。”
“學術絕對不是閉門造車的事情,這一點,在以前我不好跟你說,畢竟,你有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