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充當起司機的克羅斯,將車穩穩停在了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的門口。
弗裡德曼看了一眼車窗外,輕輕點了點頭。
這裡,他也來過不少次。
但不管來過多少次,弗裡德曼還是覺得這裡的氛圍十分適合他。
至於弗裡德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看看門口這一絲不苟的迎賓人員,就知道了。
德國人,有著一種令人窒息的嚴謹感。
這一點,陳舟在法爾廷斯的身上,感受到過。
他本來以為只是這個老頭比較古板,直到今天來到了這裡。
陳舟才發現,這是德國人的通病。
當然,這種古板,不是說人看起來古板。
而是他們做事時的那種態度,很認真,很嚴謹。
和CERN不同,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沒有安排很多人員接待陳舟和弗裡德曼一行。
也沒有安排人,像米徹·約翰斯通那樣,帶著他們參觀所有的加速器實驗室。
最令陳舟和一眾研究人員驚訝的是,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的人,並沒有像CERN那樣,特意去接近他們,以期留住他們。
他們只是簡單的安排一下參觀計劃,然後便是熱火朝天的研討會。
研討會的內容,和CERN那邊也完全不一樣。
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更注重的是討論內容的細節。
準確來說,是內容的邏輯性。
他們往往會較真的要動用加速器,去用實驗驗證討論的內容,究竟是對是錯。
而最令陳舟驚訝的還是膠球實驗這個課題。
本來他還一直想著,要是開膠球實驗的研討會,他能不能委婉的拒絕他們。
卻沒想到,人家並沒有提膠球實驗的內容。
而是提了很多其它的課題內容。
雖說陳舟是樂得清閒,但他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難道準諾獎級得主,在這裡就這待遇?
後來,陳舟才知道,膠球實驗,他們已經按照論文內容,熟練完成了。
他們更在乎的,是膠球身上還有什麼。
而不是這個已經完成的膠球實驗。
初聽這話時,陳舟微微一愣,但越想越是欣賞這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這才是搞科學研究的態度嘛。
陳舟也漸漸發現,這個看似古板的研究所。
其實遠比CERN這些地方,要溫暖的多。
因為他們只是對課題,對學術研究,有著嚴謹的態度,孜孜不倦的追求。
但是在日常生活裡,卻也是“十分有趣”的人。
就比如說,陳舟所接觸到的一位研究人員,在脫離了研究工作之後。
才流露出對他的崇拜熱情。
也只有看到這位研究人員臉上,那絲毫不亞於圍堵自己的年輕學者臉上的激動之情時。
陳舟才確定,自己的確沒有來錯地方。
這些人,也是瞭解物理學界所發生的大事的。
這些人,也是對自己有著極大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