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的話,他會很煩惱的。
“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是目前世界上粒子加速器研究的主要中心之一,也是一個國際合作的專案。”
聽到陳舟的聲音,弗裡德曼介紹起了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
事實上,這個研究所的實驗,涉及的領域並不少。
包括原子物理、固體物理,以及化學、地質、材料科學、分子生物等等等等。
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以成功將粒子與同步輻射應用研究結合在一起,而聞名於世,使其起碼可以在歐洲鶴立雞群。
聽到弗裡德曼的介紹,陳舟也覺得,雖然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比不上CERN這種龐然大物,但是其研究特色,確實足以稱道。
更何況,馬普學會在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還有三個工作組呢。
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也有一個分部。
馬普學會是啥?
就是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是德國研究機構的正式獨立的非政府和非營利性協會。
名字自然是為了紀念那位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的馬克斯·普朗克。
量子力學就是他創立的。
至於,這個學會的厲害之處,單憑一個資料,就能看出來一些。
那就是,馬普學會的科學家,共獲得了35項諾貝爾獎!
也因此,馬普學會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基礎研究組織之一,並且享有世界領先的聲譽。
所以,有著這樣一個強大助力的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也必然不可能是普通的研究所。
要不然,也不可能吸引到馬普學會的目光。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開始建造的第一臺加速器,也就是電子同步加速器,就是當時世界上同類加速器中規模最大的。
而在這臺加速器上,也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成績。
在電子同步加速器上,利用同步輻射進行的首次測量,就是在一個能譜區進行的,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
而1974年建造完成,並投入使用的另外一臺正負電子雙儲存環加速器,更是開闢了完全新型實驗的可能。
也正是這臺正負電子雙儲存環加速器,首次探測到“粲物理激發態”,從而促使重夸克物理的誕生。
說起來,還有令陳舟露出善意笑容的一件事。
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於1978年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的正負電子儲存環加速器PETRA,在實驗時,首次發現了“膠子”。
但是,“膠球”這玩意,始終沒有探測到。
最終被陳舟捷足先登。
實際上,除了和“膠球”有關的“膠子”外。
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還曾經在1987年的實驗中,首次觀測到B介子轉變為反B介子。
這就等於發現了第二個最重夸克底夸克的一個新的基本特徵。
也就是在某些條件下,它可變為其它型別的夸克。
從此也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還未發現的第六個夸克頂夸克的質量一定非常大。”
這是尋找第六種夸克頂夸克的一個極有價值的線索。
只可惜,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也同樣沒有把握住機會。
頂夸克在1994年,被米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找到了。
而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也因此錯失了一枚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牌。
雖說陳舟尚未獲獎,但大機率也是如此。
“教授,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