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結合掃描電鏡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到不管是哪種天鵝絨樣品,在粒子加速器實驗中。
天鵝絨樣品的表面,都會瞬間被完全碳化。
而且發射情況已經沒有太大區別,再加上二極體是被最佳化設計過的,其表面的場強最大差別僅為0.05%。
因而不同種類與結構的天鵝絨,所產生的束流強度與品質相近。
陳舟手中的筆,一刻未停。
對於外界時間的流逝,也仿若未覺。
他的眼裡,只有眼前草稿紙上不斷書寫而出的實驗結論。
他的腦海裡,也只有這個實驗的各種資料。
【利用二極體模型最佳化的設計研究,與天鵝絨樣品3#,在二極體間電壓1MV、陰陽極間距35mm的條件下,得到的束流引數為:
發射束流Ie=8.52kA,傳輸束流I8≥3.0kA,打靶束流I0≥2.3kA,都遠遠超過現有的束流水平(I8=2.5kA,I0=2.0kA)。】
【……】
隨著圖書館外的天色漸漸變暗,陳舟的集中的精神,也緩緩鬆懈下來。
所有的實驗資料,全部處理完成。
粒子加速器二極體最佳化設計的研究,這個課題的實驗很理想,也只差最後的論文了。
至於,陳舟的那些想法嘛,可能未來有實現的可能。
但現在,還是停留在理論階段比較好。
陳舟放下筆,看向身旁的楊依依,見她還沉浸在課題之中,便沒有打擾她。
收回目光,陳舟開啟word文件,開始搭建這篇論文的骨架。
真說起來,這個課題的研究意義,還是在於為更多的粒子加速器實驗,提供可能性。
因為二極體效能的改變,效能的最佳化,會極大的提高粒子束的運用。
往大了說是核聚變研究的方向,往小了就是直線加速器,這種醫院裡放療科治療腫瘤的裝置。
不過陳舟還是認為,這個課題的目的,應該還是方向性問題。
時間走到晚上7點,陳舟和楊依依一起離開圖書館,前往食堂吃晚飯。
這是近兩天,兩人調整的計劃。
下午在圖書館多待段時間,然後吃晚飯,吃完飯,便各自回宿舍,繼續自己的工作。
飯後回到宿舍的陳舟,把課題論文放在一邊,轉而開啟了錯題集。
現在基本上可以說是先解決了一個,那麼接下來,當然要集中精力再找另一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