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有些人看到陳舟已經大半年沒有發表過數學論文,便覺得陳舟是斷了靈感。
或者說,陳舟那令人窒息的研究節奏,已經暫時緩了下來。
畢竟,誰也無法保證,可以一直保持那樣高效的研究節奏。
學術研究又不是上學考試,有周考月考,逢考還必出結果。
先前的陳舟已經很厲害了,第一次國家“萬人計劃”申請的傑波夫猜想課題的完成,也給了他們這些人很多的壓力。
他們都擔心陳舟繼續這樣的研究節奏,他們會被拖累到。
不過這大半年看下來,他們倒是默默鬆了口氣。
想來陳舟也終究只是個人,也有思維不那麼敏捷的時候。
至於今後的陳舟,能不能再做出先前的研究成果,或者說更進一步,成為數論領域的絕對權威。
那他們就靜觀其變了,這也不是他們能夠掌控的事情。
只要別再給他們那麼大的壓力,讓他們承受科技部門的壓力就行。
可現在,聽到彭益友的話後,這些人的小心思頓時蕩然無存。
那股無形的壓力,再次襲來。
誰能想到,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沒有進展的陳舟,居然是跑去研究代數幾何了。
研究就研究好了,偏偏還這麼快的就研究出了成果。
出成果也就算了,這成果卻還是解決了一個困擾數學界數十年的難題。
這就很令人蛋疼了……
至於他們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一條理由,就是陳舟發論文的時間間隔,好像越來越長了一些,也被他們自己給否掉了。
畢竟這理由實在是有點太樂觀了點,誰都知道學術期刊都是有審稿週期的。
沒聽彭益友剛說的麼?
陳舟年前回國前,就已經投稿了。
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刊登,只是因為審稿週期的時間有點長罷了。
如果仔細算一下的話,陳舟先前的那種研究節奏,是沒有任何變化的……
想到這,這些人不禁想問,為什麼陳舟他能夠保持這樣的研究節奏?
難道他就不會感覺到疲乏嗎?
難道他就沒有思路枯竭,思維堵塞的時候嗎?
他們想不通,也不明白。
但奇怪的是,他們想著想著,就想到了陳舟的獲獎感言上去了。
難道說,就因為他一直能夠保持著絕對的毅力和熱情?
這些教授學者的年紀,都是比陳舟大不少的。
他們深知學術研究中的枯燥,也深知保持毅力和熱情的困難。
儘管談不上對陳舟這個人有多少喜歡,甚至還因為他帶來的無形壓力,有點厭惡這個人。
拋開這一點的話,他們不可否認的是,陳舟這種飽滿的研究熱情,和堅韌的研究毅力,是令他們感到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