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陳舟所料,12月16日的時候,CERN那邊主動刊發了上一次學術會議的內容。
主要就是楊依依所說的,對2016年的回顧,以及新一年的展望。
同時還把CERN下一年的實驗計劃,透露了部分。
這些內容,陳舟基本上都在和楊依依的影片中,聽楊依依說過了。
並沒有什麼新鮮的。
而且,現在物理學的基調基本上已經定下了。
在標準模型裡面的物理,以及在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物理。
這兩者都是目前物理學發展的核心任務。
此外,既然是CERN主持的學術交流會議。
那自然少不了吹一波CERN自己的事蹟了。
不過,這些也確實是CERN所取得的成績。
&n處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在今年6月底,執行亮度達到了當初的設計指標,也就是10^34cm²·s對撞事例率。
並且CERN在2016年上半年,在LHC上進行的幾個實驗,所獲取的新資料的結果,對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其訊號顯著度已超過第一期執行的結果。
還有就是2015年底,LHC上出現了一個質量為750GeV的新粒子的跡象,成為理論物理學家討論的焦點。
然而很可惜的是,隨著今年最新的研究資料表明,該跡象只是統計漲落造成的假象。
這些成績或者證偽,也都在展示著CERN的實力。
或者說,在預示著新物理的誕生,會出現在CERN這裡。
儘管新物理訊號的缺失,已經在進一步壓縮了包括超對稱理論在內的各類新物理理論的生存空間。
除此之外,中微子物理、低能強相互作用物理以及暗物質尋找,是吸引陳舟更多目光的地方。
尤其是中微子物理中,可能又會誕生一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
這是義大利GERDA實驗報告的內容,他們在報告中表示,沒有探測到無中微子雙β衰變。
這個結果比以前的靈敏度更高。
如果探測到這種衰變,就說明中微子是自己的反粒子,也就是馬約拉納粒子。
這絕對足夠有趣。
當然,在此之前,陳舟在物理學領域的第一個重大課題,“膠球在哪裡”還沒有準確的著落呢。
只不過,也快了就是了。
隨手關閉CERN官網的頁面,陳舟準備回到自己的膠球世界。
整理了大半個月的文獻資料,終於來到了這次SLAC的實驗資料面前,該處理資料了。
也終於要開始動真格的了。
前面的內容,都可以說是準備。
但到了實驗資料這,就真的是為下一次的實驗,設定實驗引數了。
陳舟剛開啟資料,還沒來得及展開自己鍾愛的草稿紙呢,就聽到了敲門聲。
陳舟疑惑的起身去開門。
門外,站著的是兩個意料之外的人。
陳舟看清兩人的面容後,驚訝的問道:“兩位師兄,你們什麼時候回來的?之前的郵件裡,你們還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
門口站著的兩人,不是別人,正是同在弗裡德曼手下讀博的科伊爾和麥錫森。
這兩人從上次去SLAC實驗室後,就一直被弗裡德曼留在了那裡。
就在一週前的郵件交流中,他們倆還和陳舟抱怨說,無法回來過聖誕節了呢。
結果現在聖誕節還沒到,這兩人倒是都已經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