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這些內容,陳舟的思路立馬連線上了昨天下午。
同時,陳舟又翻開了錯題集。
既然計劃改變了,並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時間。
陳舟就打算把錯題集結合著使用。
透過錯題集的反饋,去糾正理論模型中,可能存在錯誤的地方。
【膠球產生的機制主要有:】
【(ⅠJ/Ψ或Υ輻射衰變;】
【(Ⅱ介子的中心產生;】
【(Ⅲ正反質子湮滅過程;】
【(ⅣΥ類粒子激發態到基態的衰變過程。】
【膠球的主要衰變模式有:】
′,】
′,】
【其中,G表示膠球,M(M′表示介子。】
陳舟看著這個最早,被他寫在草稿紙上的“膠球產生的機制”,以及“膠球的主要衰變模式”。
腦海中不斷的浮現出,這段時間對膠球的理論模型的研究。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關於膠球質量的理論模型計算,都是圍繞著“機制”和“衰變模式”,展開的對應研究。
可是,即便知道了“機制”和“衰變模式”。
即便由此而來的理論模型計算,已經合理的預言了膠球的質量區間。
可是在實驗上,即便是對於質量最輕的標量膠球態,也尚未得到確定的結論。
更不用說,對於內部結構更復雜,質量更高的其他膠球態了。
那實驗方面的各種資訊,沒有最少,只有更少。
雖然陳舟遠還沒到從理論進入實驗的這一步。
但是,這麼多年的實驗結果,擺在這呢。
數十年來,這塊標準模型的拼圖,始終未能找到。
“從‘機制’開始,到根據‘衰變模式’,構建理論模型,進行膠球質量的理論計算。”
“整個步驟,整個程式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陳舟一邊翻著錯題集,一邊梳理著這段時間,所研究的理論模型。
錯題集上的內容,雖然不算少。
但是卻沒有任何一點,是直接把一個理論模型顛覆的。
基本上,都是對原有模型的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