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號,上午10點。
陳舟對楊依依的模擬計算資料,進行了最後的修正。
兩個人的腦袋緊靠在一起,兩個人的眼睛緊緊的盯著電腦螢幕。
上面的實驗資料,便是這兩天多時間的最終成果了。
從頭看到尾,確認沒有問題之後,陳舟把資料發給了楊依依。
“依依,再進行一次理論模擬,看看模擬效果。”
楊依依點點頭,接收了陳舟發來的檔案。
手指開始在鍵盤上噼裡啪啦的敲擊起來。
說起來,這兩天兩個人的手速倒還見長了不少。
那操作的速度,比之前至少提升了一倍有餘。
在思路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操作速度的提升,直接的反映在了工作進度上。
隨著楊依依再一次模擬計算的開始,原本湊在陳舟電腦前的兩顆腦袋,現在移到了楊依依的電腦前。
兩個人,四隻眼睛,也變成齊齊的盯著楊依依的電腦螢幕。
電腦上ANSYS軟體和KARAT軟體同時執行。
ANSYS軟體計算了採用自箍縮反射粒子束二極體進行實驗時,離子束流強度與二極體總束流強度的比值,以及離子束總能量與二極體總能量的比值。
而KARAT軟體則理論模擬了二極體束流箍縮、虛陰極形成、電子束流反射以及離子束的加速器過程。
看著電腦上同時執行的兩個軟體,陳舟很有耐心的等待著。
他覺得差不多就是這次了。
楊依依則想到了另一件事,微微有點可惜的說道:“理論模擬只能模擬計算和圖形,對於實驗現象,卻是無法模擬的。”
陳舟看了一眼楊依依,笑著說道:“依依,實驗的手段和特徵現象肯定不是能夠完全模擬的,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沒什麼可惜的。”
頓了頓,陳舟繼續說道:“而且,我始終相信在理論計算無誤的情況下,實驗結果和預期的實驗特徵,也只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楊依依扭頭看了看近在咫尺的陳舟,緩緩點頭:“嗯,開心,我認同你的看法。”
在這時,電腦上軟體的執行結果已經出來了。
楊依依轉回頭,手指放在電腦鍵盤上,開始後續的操作。
很快,這次理論模擬的結果,全部呈現在了兩人的面前。
透過理論模擬得出的結論是:
【離子的峰值能量在500keV,離子束的峰值電流在160kA,總離子個數約為6.2×10^16,靶上總能量在28kJ,束斑面積在100cm??,由此也可以得出,能注量ΦE約為25J/cm??。】
“理想的實驗結果!”陳舟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
楊依依也同樣開心的笑道:“還剩最後一步了,二極體縱橫比的數值。”
陳舟坐直身子,伸了個懶腰,然後輕聲說道:“依依,你辛苦啦,求縱橫比這種小活,就交給我吧。”
陳舟主動攬活,楊依依自然沒什麼意見,她點點頭,道:“那我來整理模擬計算的資料和下次實驗擬設定引數吧。”
“好。”
陳舟應了一聲,兩人開始最後的工作。
1個小時不到,全部工作解決。
陳舟和楊依依相視一笑,這段時間,當真是緊張且充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