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時候就體現出前人總結的經驗來了,如果按照那幾條人盡皆知的經脈路線練功,雖然可能並不是最適合自己的,可只要不是偏離太多,那麼無論怎麼岔氣都不會有走火入魔的危險。
有時候樊禹也不得不佩服前人,竟然可以在這種無限的線路經脈中找到了這麼多的安全路線。
武林中幾乎所有人都是按照這種路線來修煉的,畢竟如果自己摸索每一次練功都要拼一次命,這也太不拿自己當回事了,與人對敵的時候運功更是特別容易分心,就是自殺也沒有這麼幹的,所以都寧可選擇安全的路線。
當然其中也有一些玩命的存在,比如樊禹,比如說全南風。
只不過樊禹其實自己無意間發現這一條經脈的,非但尤其適合自己,還跟寬闊,這就極大的降低了走火入魔的風險,同時還可以加大內力的輸出以及輸出的速度。
這就使的許多內力深厚的老怪物比拼內力都比不過他,或許樊禹的內力並沒有他們渾厚綿長,可瞬間爆發卻比他們更快更猛,很少有人能承受住這樣的衝擊。
除了經脈外,穴道也多武人影響很大,習武的穴道,與大夫所說的穴道不同,大夫認為穴道是有固定數量的,位置也同樣固定,每個人的穴道都可以輕鬆找到。
可在武人的眼中穴道其實也同經脈一樣,並不真實存在,可它們的作用卻也完全不可忽視。
正常來講身體的任何地方都是一處穴道,正所謂穴大如鬥,就是點哪哪是。
那麼穴道的原理是什麼呢,與經脈一樣,都是對身體進行影響,只不過經脈是對外,而穴道是對內。
點對了穴道可以止血鎮痛,提神,定身,嚴重的更可以直接走火入魔,甚至致死。
而之所以沒有多少人點人穴道,是因為每個人的穴道位置也不一樣。
也不能說不一樣,只能說有差別以及承受能力也不同。
同一個穴道你點這個人可能致死,可點另一個人可能只是讓他笑個不停。
所以江湖中少有練點穴功夫的,即便有拿判官筆菸袋鍋等點穴武器的,多半也是在筆尖裡藏點什麼利器,好出其不意。
所以點穴的技巧武林眾人還是用到自己身上的最多。
內功的諸多限制與不確定性限制了其的發展,這就導致許多武人甚至根本不練內功,只練外功,這就導致這部分人短時間內爆發極多,可是一旦幾天幾夜的戰鬥那麼一定會後繼不力。
並且與內功相比,其實外功的限制更多,因為一個人的肌肉力量再怎麼鍛鍊下去,都有一個極限,不可能無限的增長下去,更何況人的*本來就低,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比得上大象河馬之流。
這麼多年過去,自然也有人認為只練外功是可以突破某層極限的,但是直到今天也沒聽說有誰成功。
不過也不排除有人成功卻在悶聲發大財不張揚的可能。
就樊禹自己而言,他不論是外功還是內功,都已經站在了這個世界的頂端,如果只比武功的話,那就算是仙人應該都不是自己的對手。
法術與武功卻是完全不同的路子。
法術本就逆天,它們不是靠身體的部位來進行儲存的,它們自己就可以變成儲存器皿。
自己能控制的器皿,那自然可大可小,就算定型過後,自然可以繼續擴大,甚至更改形狀。
所以對於仙力多少這塊根本是沒有限制的,只要身體挺的住,就完全沒問題。
雖然仙力也需要一點點的修煉,而且同樣受制於人本身,可卻依然比武功要強上太多,從二者最高成就的比較下就可以輕易的看出來,法術完爆武功。
法術儲存在體內,就同樣面臨一個怎麼發出的問題。
仙人沒有經脈之說,可用法確實一樣的,只是他們的“經脈”更復雜。
因為他們發出的不是單純的仙術,而是有了各種變化的仙術。
仙力本來沒有任何特點特性,但是仙術卻有,務實一點的特別快,特別重,花哨一點的像霧像雨又像風。
有的帶火,有的帶土,有的帶冰,只有你想不斷的仙術卻不會有你見不到的。
那麼如此多種多樣的仙術是怎麼發出來的呢?
這就是涉及到了仙法以及仙字。
仙法既然分出等級,那麼不同仙法之間肯定會有差距,修煉速度,仙力質量,運轉速度等等。
而仙字,說白了其實叫陣法可能更合適,因為施展仙術前需要施術者用仙力在體內勾勒出仙字,也就是陣法,這樣發出去的仙術就是自己想要的形態。
這種寫字的行為當然比控制內力遊走經脈更復雜,所以也更難學。
只是這些目前都不在樊禹的考慮範圍內,因為樊禹修煉的是不需要修煉仙力,不需要刻畫陣法經脈的五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