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現代社會,這種借用名人的手段已被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外交等領域廣泛運用,而且大有日趨擴充套件的趨勢。巧借名人效應不失為一種提高自產品形象、擴大產品影響力的策略和技巧。只要巧用名人效應,就能為自己帶來相應的經濟利益。
美國有一個出版商,他有一批滯銷書久久不能脫手,為了把這批書賣出去,他絞盡腦汁也沒想出好辦法。一天,他看新聞的時候,看到總統在發表演講,忽然,他想出了一個主意:給總統送去一本書。忙於政務的總統不願與他多糾纏,便回了一句:“這本書不錯。”出版商便借總統之名大做廣告:“現在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書被一搶而空。
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又送一本書給總統。總統上過一回當,想奚落他,便說:“這書糟糕透了。”出版商聞之,腦子一轉,又做廣告:“現在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搶購,書又售盡。
第三次,出版商將書送給總統。總統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便不作任何答覆。出版商又大做廣告:“現在有令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居然又被搶購一空,總統哭笑不得,商人卻借總統之名大發其財。
上述故事中的書商無疑是聰明的,他懂得借用總統的名氣為自己賺取利益。這就是所謂的名人效應。所謂名人效應,是指名人的出現所達成的引人注意、強化事物、擴大影響的效應,或人們模仿名人的心理現象的統稱。
在經濟社會中,這種借用名人的手段已經被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外交等領域廣泛運用,而且大有日趨擴充套件之勢。巧借名人效應不失為一種提高自產品形象、擴大產品影響力的策略和技巧。只要巧用名人效應,就能為自己帶來相應的經濟利益。
在1963年的柏林奧運會上。美國黑人田徑名將歐文斯腳穿德國阿迪達斯運動鞋連獲四枚金牌。阿迪達斯鞋也因此名揚全球,暢銷世界。此後,體育用品、體育服飾廠商們紛紛請運動名將穿戴使用他們的產品,甚至請他們直接做廣告推薦廠家的產品。一些國際明星常常應邀為外國產品做廣告。因電影《佐羅》而世界聞名的法國影星阿蘭・德隆出現在英語的太陽眼鏡系列廣告中;日本索尼公司的錄相帶廣告上印有足球巨星巴西球土貝利起腳勾射的英姿;英國搖滾影星斯汀出現在日本麒麟牌牌啤酒廣告中仰頭痛飲。70年代的美國公眾對名人廣告更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給大學心理系學生講課時,向學生介紹說聘請到舉世聞名的化學家。然後這位化學家說,他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具有強烈的氣味,但對人體無害。在這裡只是想測一下大家的嗅覺。接著開啟瓶蓋,過了一會兒,他要求聞到氣味的同學舉手,不少同學舉了手,其實這隻瓶子裡只不過是蒸餾水,“化學家”是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
孩子們由於對名人的信服,很容易對名人產生盲從現象,從而輕易地接受名人的暗示。但由於孩子們的自身特點,他們多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所以他們所喜愛的名人多為歌星、影星一類,出現追星現象。
名人是人們生活中接觸比較多,而比較熟悉的群體,名人效應也就是因為名人本身的影響力,而在其出現的時候達到事態擴大、影響加強的效果,這就是名人效應。當然,名人效應的應用是很普遍的,首先在廣告方面,幾乎大部分的廣告都在利用名人效應,因為受眾對名人的喜歡、信任甚至模仿,從而轉嫁到對產品的喜歡、信任和模仿,這是典型的利用名人效應的方法。
當然,在電影和電視劇市場,名人效應也是廣泛存在的,藉助名人的影響力,來迅速地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同時利用名人的個人魅力,來提升影片的觀賞性,這些都是名人效應的應用。在其他社交生活中其實也存在這樣的現象。
在好萊塢流行一句話:“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的知識有多少,而是在於你認識哪些人。”這個認識哪些人的最高標準就是認識名人。名人因其有較高的知名度,所以在不同程度上對社會生活具有一定影響力,如果你認識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名人,又善於利用他們的影響力,那你就能輕而易舉地認識更多你想認識的人,也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