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原本最低階,僅僅是用來給幹部職工發放工資,用來裝糧食等物的麻袋,現在都沒有再生產了。
“要發展,必須先統一思想認識,大家沒反對意見吧?”
劉春來轉而問所有人。
眾人都搖頭。
誰這時候提反對意見,那不是找彆扭?
“剛剛說了,各廠開發產品時要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每個廠都能在我們獲得利潤後快速發展。現在,咱就說說具體怎麼發展。各廠要發展,現在面臨著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管理,各廠規章制度都不完善,怎麼管理?”
劉春來直接就把問題引向了這次會議的主題——管理。
各廠規章制度大體上相同,卻又因為各廠情況不同有不小的差別。
以前的制度,並不完善。
那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制度,並不是所有的都適應市場經濟。
在座的管理人員,對這一點都非常清楚各個廠的問題所在。
“大家都是幹部,管理者。什麼叫管理?”
如此專業的問題,沒人能回答。
劉春來也沒打算等他們回答。
“所謂管理,不僅要管,還要理。之前各個廠都是以人管人,這是管,沒有理;制度形同虛設,更多時候考慮人情……規章制度,就是理。不只是管人的理由,也是為了把各種關係理順……無論是管還是理,都是為了廠子更好地發展!只有嚴格執行各種合理的規章制度,生產過程中才不會出問題。”
劉春來把合理的規章制度刻意強調了一番。
對於一幫管人卻不知道什麼叫管理的幹部,講這些,很累。
“舉個簡單例子:一個人自身能力不足,在所在崗位上無法完成崗位工作,只因為他跟上級管理幹部關係好,就得到了這個崗位,請問,他的工作誰幹?這樣的情況多了後,廠子怎麼生存?天府機械廠,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劉春來當著所有人,把天府機械廠昨晚發生的事情做了介紹。
也分析了為什麼這家廠出現這種問題。
就因為管理制度有漏洞。
除了楊翠花跟張昌貴等人,原本在縣城上班的人,都清楚天府機械廠的情況。
連臨江紡織廠跟其他廠也存在這現象。
唯獨不同的是,當初紡織廠還有個下屬的製衣廠來安排這些人。
劉春來承包的第一時間,就把這些人踢出去了。
“只有每個人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發揮最大作用,才能讓企業更好地發展。這就好比一臺機械裝置,每個崗位都是企業的不同零部件,一旦某一個零部件出了問題,這臺裝置就會出現問題,甚至引起整臺裝置的報廢……”
劉春來並不是可以說得很嚴重。
在座的幹部們,都清楚問題。
卻沒人知道如何解決。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就開始恢復了廠長責任制。
連那些大型國有企業在貫徹落實過程中都是困難重重,很難落實到位。
何況蓬縣這種西南內地偏遠小縣城的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