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鬟讀著讀著便忍不住哽咽了嗓音。
想她阿葵閱盡話本無數,自認早就練就了一副面對煽情情節不為所動的冷漠心腸,可現下面對這本讀了已不下十遍的話本卻還是有流淚的衝動。
她正讀到元獻皇后決心要剖腹取子這一段,她讀得哽咽,許明意聽得也覺心中揪緊——分明已是一件發生在十九年前的舊事,許明意此時卻仍舊有一種難言的緊迫感,心中有一股力量急切地想要走進那一夜的燕王府中,伸出手去幫著做些什麼。
話本之說,難免會添些所謂誇大其詞的改動。
可想來那時的元獻皇后,所經歷的恐懼、絕望、無助,及她的堅定決絕,和對夫君幼子的眷戀不捨與牽掛,較之話本上所寫,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數日前,她剛隨吳恙私下前去祭祀過元獻皇后。
聽說元獻皇后的移靈之日,定在了吳恙認祖大典之後。
——陛下大約是希望到時吳恙能夠以原本的身份,來護送元獻皇后的靈柩吧。
耳邊風聲沙沙,許明意下意識地轉頭望向窗外。
立夏剛過,院中那株銀杏正清清涼涼地搖著它的樹葉。
再有十五日,便是六月初八……
許明意在心裡數著。
那一日,是吳恙回家的日子。
……
而比認祖大典來得更早幾日的,是一道被送到慶雲坊許家的封賞聖旨——
除卻無數肯定讚譽、金銀田帛之外,另著封鎮國公許啟唯為東陽王,賜封地,不減兵權,行世襲罔替之制。
這是大慶開國以來,除定南王府之外的第二位異姓王。
然滿朝上下,未有半聲異議。
滿打滿算,新皇登基已近兩月,這道封賞實則已算是遲了的。
有功者,皆已論功行賞罷,而稱得上功勞最大的許家卻是最晚的一個。
百官心知,這份賞賜斷是不可能被漏掉的,新帝遲遲不見旨意,多半是另有思量。
等到現下,則終於明朗了。
賜封王位,實則亦在不少人預料之中,到底功勞擺在這裡,再想往上封賞,封王已是必然之事。
至於不減兵權——或可解釋為到底是剛站穩腳跟,為安人心有些事情的確不宜操之過急。
可賜封地於東陽……
東陽之地雖不比寧陽來得富庶,卻也稱得上富饒通達,且眾所皆知那是許家的祖籍所在,也是當年許啟唯的發跡之地。
讓許啟唯回東陽,便等同任由其紮根於根源處……
這根往下一紮,可就深了。
甚至可以預見,數代下來便是第二個寧陽吳氏,蛻成真正根基牢固的世家。
新帝於其中的用心,是極值得思量的。
甚至讓他們那個關於不減兵權的猜測立時顯得狹隘且自以為是了。
這些且是外觀之人的看法,而這個封賞究竟是如何定下來的,沒人會比許家人更清楚——
——————
作者的話:恢復中,這兩天傷口周圍有點過敏,等不及先寫點來更新一下,實在想念大家了(至於為什麼寫在正文裡,是特意給其他渠道的書友看的,養傷期間有其他渠道的書友找到微薄私信我問為什麼斷更,據說是看不到假條和作者的話?故在此統一解釋一句,並歡迎大家來起點讀書和其它正版渠道閱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