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伸,在場所有學生都傻眼了。
要知道,就算是江浙一帶風調雨順,玉米的產量收成也僅僅只有八百多斤,這還是斤幾年肥料不再限制產量得到了大大提高的結果,而在八十年代初,肥料限購銷售,平均玉米產量只有四百多斤。
“兩千斤?”
“這怎麼可能?”
“黃教授,你不是開玩笑吧!”
“......”
黃國強沉重的搖了搖頭。
這一搖頭,就像是搖碎了不知道多少人心裡的自信。
可就在這時,黃國強又開口了。
“不是兩千斤。是兩千公斤!”
靜。
死一般的寂靜。
就像是一道驚雷轟炸在了所有學生的意識裡。
畝產最高八百斤,人家的畝產高達四千斤......
這怎麼可能!
“這怎麼可能?”
有學生激動站起來,朝黃國強質疑著,充滿希冀的眸子中似乎在期盼黃國強是在開玩笑,但眸子深處卻又有一種無限的失落和崩潰。
華夏,是亞洲第一工業大國。
農業是每一個農民家庭為之驕傲的一切,農民們靠著辛苦和勤勞,讓華夏糧食出口屢屢創出新高點。
可是......
終於,有學生從震驚中回過了神。
別人強大不怕,偉人說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只要學習就能進步。
落後,可以學習就能趕上的。
三百年的差距又如何!
“黃教授,您知道他們的產量為什麼這麼高麼?”
黃國強皺著眉頭沉思了一下,說道:“表面看,是因為美國科學的種植和機械化生產度高,在美國農糧產量最大的幾個省份,不管是種植或者收穫,都是全方面機械化完成的。播種,是用飛機,收割,是用收割機。
配合科學的管理,它們的農業產量才極其高。
但如果從最根本的原因來說,其實是制度問題。
我想問在座的各位,你們想要做農民麼?”
誰想做農民?
這一問,在場的學生在心裡頓時就有了自己的第一個答案——不想。
無數家庭含辛茹苦讓孩子讀書為什麼?
為了離開農村,遠離土地。
學生們含辛茹苦考入大學,不遠千里離開家鄉到學校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