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感謝一下SSS丶GRIDMAN投出的2張月票以及書友20171125213915000投出的2張月票!
最後,給大家科普一段漢朝婚禮的步驟。
漢朝婚禮流程1:新人入場
在漢朝婚禮中,開始是由手捧紅燭的侍女成雙成對的入場;然後才是新郎新娘一起入場且站立,再者新人面向各位來賓行拱手禮;之後夫妻相互鞠躬,男子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而女子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且手藏在衣袖裡鞠躬90度。
漢朝婚禮流程2:親醮子禮
在婚禮當天新人最應感謝的是彼此的父母,父母親把子女養育成人不易,也會對子女有許多不捨與婚後的叮囑,因此父母將會在現場親自為親人賜酒,並告誡婚後要承擔的責任。
漢朝婚禮流程3:行沃盥禮
漢代婚禮中新婿需要自己把手和臉洗乾淨,然後為媳婦用溼毛巾擦乾淨臉與手,婚禮的沃盥之禮象徵著新郎新娘懷著單純的心開始融入新的生活。
漢朝婚禮流程4:行同牢禮
漢朝婚禮的流程中新郎新娘可以一起吃一種動物的肉,這樣象徵的是從此有福同享,以後能夠一起吃苦一起享福。
漢朝婚禮流程5:行合巹禮
漢朝婚禮也少不了新人要行合巹禮,由新婿為其倒酒,新人各喝一半然後交換喝掉,夫妻共飲後願夫妻二人從此能夠相互扶持及照顧,夫婦雙方一體永不分離。
漢朝婚禮流程6:行解纓禮
婚禮最後新郎新娘還應該行解纓結髮禮,新郎會在定情之時贈與心上人一縷紅纓,在兩人聖潔的婚禮中,由新郎親手將紅纓解下,高舉在空中向眾位來賓展示,以象徵婚姻得到家族和眾人的認可,表示將新娘已經娶進門,從此新娘是新郎家中人。
漢朝婚禮流程7:結髮禮
兩位新人分別割下一縷髮絲,用紅絲帶結在一起,作為愛情永遠的美好與紀念,也意味著將兩人牢牢結在一起,一生一世永不分離。
至於大家熟悉的拜堂禮,就是那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那個,是北宋時期才初步出現的,北宋以前是沒有這個的。而我給大家寫的這個漢朝婚禮,在秦朝甚至春秋戰國的婚禮在大致上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婚服顏色不同,還有漢朝中期以後流行起婚服的奢靡之風。
這奢靡之風倒也不是漢朝首創,戰國中期便有,無論貴賤貧富婚禮皆操辦得隆重喜慶。參加婚禮的人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婚家雙方的親族成員,二是婚家的友人,三是婚家的鄰居。新人在這樣一個人生的重大節日中盡其所能穿得華麗漂亮。尤其是新娘的服飾更為引人注目,蔡邕形容為“麗女盛飾,曄如春華”。婚服還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化。東漢女子出嫁時腳著漆畫屐,以五色彩為系。
婚禮儀式後通常要舉行酒宴,熱鬧的婚宴場面將婚禮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由於婚宴習俗盛行,即使家庭貧困也要勉強為之。根據現存文獻記載,秦漢時期至少有兩個時期出現婚宴上不能飲酒。第一次是西漢初年,高帝劉邦下令“禁塞嫁娶飲酒食肉”。第二次是宣帝時一些地方政府“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召賀”。前者是經濟凋敝的現實所迫,後者則可能與地方官員提倡節儉有關。
《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先秦時期的這一禮制到秦漢時已完全廢而不用。婚宴上通常有歌舞助興。婚禮上賓客親朋與新人嬉笑取樂,了無顧忌。連孔子都支援婚禮要大辦,不在意婚禮過度奢靡。
至於婚服,在漢朝,姑娘們出嫁之時,身穿紅色深衣,足著翹頭履,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並且這種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續到隋唐以前。我們今天熟悉的大紅婚服其實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確的定製。顏色是心態的反應,從婚服的變化也可以看出華夏婚禮風貌乃至整個文化風貌的演變。正婚禮時著純衣纁袡禮服,頭戴“次”,以“纚”束髮,插著一尺二長的笄。當時的新娘子還未有頭蓋紅巾的習俗,人們可以直接看到面帶桃花雙頰紅的新娘子的嬌羞狀。
希望這些能對大家瞭解古代婚禮習俗有些幫助。(嗯,寫漢朝三國婚禮的同行們別直接複製貼上就行,手動滑稽)
————————————————————————————————————
大家月票、推薦票、訂閱什麼的來者不拒,狠狠地拿這些來砸我吧!
求收藏!求推薦票!求訂閱!求打賞!求月票!
紅塵在此拜謝諸君!
書友群:105506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