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名賊兵並沒有被摔死,可這對他們來說絕非好事。他們身上的火油遇火而燃,他們的身體被火焰吞沒,在慘叫聲中,這些賊兵被活活燒死。
在這次的守城之戰中,不知道有多少賊兵就是死在火油之下,這也是天下各處守軍最有用的守城之法了。
只可惜連日的消耗已經讓庫存的火油消耗殆盡,剛才的那些已經是剩下的最後的一點了。再往後,就只能依靠守軍的血肉之軀來阻擋賊兵了。
賊軍前鋒在蟻附攻城的時候,賊軍中的弓箭手也跟著推進上來,開始嘗試著對城頭進行壓制,為正在攀爬雲梯的前鋒助力。
由於賊軍人數眾多,如雨的箭矢很快壓的城上守軍抬不起頭來。
城上守軍只能一邊收集敵軍射來的箭矢備用,一邊伺機朝城下射箭。
這樣一來,殺敵的速度無疑是大大的減慢了,難以對賊軍形成有效殺傷。
“殺啊!”沒了弓弩手的壓制,賊軍抓住時機,很快登上了城牆,喊殺聲很快在城牆四處響起。
一個剛剛在城牆上露出頭來賊兵,甚至還沒來得及拿下銜在口中的兵刃,就被一柄長刀劈臉砍來,慘叫一聲,便一頭從城頭上栽倒下去,一命嗚呼。
可賊兵人數太多了,不停的有賊兵跳上城頭,佔據陣腳,與守軍展開了廝殺。
守軍方面,林凡所鎮守的北門城牆最為殘破,因此也是敵軍進攻的主要方向,承受了最大的壓力。
面對如同潮水般源源不斷的賊兵,那些臨時補充的青壯和衙役很快就抵擋不住了,只能節節後退,而林凡手下也已經沒有足夠多的精銳,很難再將賊兵壓下去了。
所幸楊遠望帶人來的及時,才能再次將賊兵趕下城頭。
這段時間以來,主管縣內大部事務的楊遠望做了不少事情。他與李青山不止要訓練青壯,補充城牆上面的守軍兵力,更要時刻都要準備著增援各處,不論是哪裡出了狀況,他們都要在危急時帶隊趕到。
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在城裡,城裡避難的流民中混進了不少賊軍的探子。
幾次情勢危急的時候,這些探子都在城裡製造混亂,準備與城外的裡應外合。
而這幾次都是楊遠望親自壓陣,帶著巡檢司的一半人馬將那些人鎮壓下去,平息混亂,否則永陽城肯定守不到現在,早已被賊兵攻破。
林凡與楊遠望合兵一處,北門的局勢總算是暫且控制住了。
如今的四座城門中,除了陳方舒負責防守的東門城防最為完備,因此還算穩定,由兩旗地方駐軍防守的西門和南門則和北門一樣,岌岌可危。
可能是張豐兒讀過一點兵書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有初通兵法的幕僚建議,賊兵一開始攻城的時候並沒有四面強攻,而是採取了圍三厥一的策略。
賊軍對南北西三面進行圍困,每次進攻也都是針對這三處,對城牆最為完善的東門不管不問。
賊軍想要透過這種辦法既是為了降低傷亡,更是打擊城內的軍心士氣,從而逼守軍棄城而逃。賊兵則在東面布好埋伏,可以以最小的代價一舉吃掉守軍。
平常時候這一種手法自然有用,在有活路的情況下,城內守軍也就沒了拼死一戰的信念。人只要心眼一多,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可他偏偏遇上了林凡,這種事兵書上寫的太多了,林凡又豈會不知
。
他早就想到了這種可能,不但將城門洞給堵死了,斷了所有人的念想。而且他還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將士們的信任,一再的向大家強調,圍三缺一是攻心之計,外面必有伏兵,出城只有死路一條,只有據城死守,才能堅持到援軍到來。如此一來,才絕了大家的心思。
因此賊軍的計策非但沒有起到作用,反而防守東門的陳方舒也可以在其餘各處危急的時候率隊趕過去支援,補充各門守兵實力,反倒更有利於守軍守城。
不過攻城的賊軍也不傻,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