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神秀,可以說實在是葉清玄上輩子佛門禪宗中的一個悲劇,這神秀年輕之時博覽群書,而後受禪宗五祖弘忍和尚度化,進入佛門修習佛法。
神秀一心向佛,自然用心修持,待他五十歲時,弘忍和尚自覺天命將至,便要在自己的弟子之中挑選傳人,傳下禪宗衣缽,於是命眾弟子做讖詩以觀其人佛法修行。
然後,身為大師兄的神秀,便當先做出了這首明心見性的“菩提詩”,這詩讓一眾師兄弟與弘忍讚歎不已,只覺神秀端的是得悟菩提正覺,乃是佛祖賜予禪宗的衣缽傳人。
然而,還沒等神秀興奮,他的小師弟便給了他當頭一棒,而他那小師弟,便是後來的禪宗六祖“慧能”。
葉清玄冷眼旁觀,此時場中的情況,恐怕與當年那五祖傳法時,神秀作詩,一鳴驚人的場景也差不了多少了。
只見利言老和尚一臉慈悲,雙掌合十,雙眼微閉,口中佛經頌念不止。身上那散發著陣陣琉璃寶光的袈裟披在他身上,更是顯得他威嚴慈悲,寶相莊嚴。
利言老和尚此時也覺得隨著自己做出此讖詩,他那顆完滿的佛心彷彿更進一步,得見琉璃本色。
就連他那早已多年不見進步的武道修為,都因這一首讖詩的原因,要斬破枷鎖,彷彿有所精進。
一身苦修的菩提真氣,由於自己明悟己身,功行大漲,利言相信,待到詩會之後,自己回到飛來寺,修持一番,必然會突破先天前期,進入中期境界!
先天高手,打破生死玄關,于丹田中凝練一絲先天真氣,便是踏入了先天前期,而後便要日日修煉,將自己一身的真氣全數轉化成先天真氣。
武者修煉,在這一步往往是水磨工夫,耗時甚久,但隨著時間的轉移,總會有收穫。
可是這也並非絕對,有武道天才或參透所修玄功本質,或明澈自身武道精神,自然能夠一步登天。
而利言老和尚之前卻是無有這等機緣,畢竟他年少時忙於弘揚佛法,疏於武道修行,於年老之時氣血已然開始衰敗的時候,這才堪堪踏入先天,之後又日日勤修佛法,於武道不甚在意。
畢竟,先天境界,已然算得上是一方高手,利言老和尚平日裡也無甚仇家,自然不愛成日苦修。
這才導致了他卡在先天初境時日甚久,不過此時這老和尚明澈本心,參悟菩提正覺,回去之後將菩提正覺化作自身武道精神,那自然功行一日千里,跨入中期,指日可期!
利言老和尚一臉慈悲,其中又夾帶著些許喜色,武道精進還是其次,明澈菩提正覺,使得佛法精進,才是真正讓老和尚高興的地方。
在他看來,他先是個和尚,然後才是武者。
老和尚這想法若是讓葉清玄知道了,定然會讓他嗤之以鼻,在他看來,道門無所不包,武道自然也是道,如何不能夠道法武道同修?
正當利言老和尚志得意滿,錢三豐大掌櫃的認定利言老和尚贏定了的檔口,葉清玄那清亮的聲音,如流水一般傳了過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葉清玄這一首讖詩一出,利言老和尚只覺心中震動,原本完滿的菩提琉璃佛心,隨著最後一句何處惹塵埃念出,立時裂痕遍佈,在他的感知之下,隨時都會碎裂。
這首詩本就是六祖慧能針對神秀的菩提詩所做的,其中每一句都對應神秀菩提詩中的詩句。
你不是自比菩提樹,明鏡臺嗎?那我便說這菩提樹,明鏡臺本不過就是虛妄,本就不存在,那又何來塵埃可以拂拭?
這慧能針對神秀之做,端的是字字誅心,將那菩提詩懟的是體無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