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的管理者是張啟上次帶出的那千人中的一名,其他的人手都是招聘的烏桓城百姓。
一邊看,張啟一邊點頭,要不是豬圈裡沒有一點現代化的裝置,張啟都以為自己在參觀一家現代鄉鎮的豬場。
可見管事者很是用心。
“做的不錯,先把這些豬崽養好,等伱手下的人都有了足夠的經驗,便向烏桓與鮮卑的人進行傳授吧,要想擴大規模,還是得藉助百姓的力量。”
拍了拍豬場管事的肩膀,張啟快走了幾步離開這裡,雖然豬崽不多隻有千餘隻,但味道並不會因為數量而減少多少。
糞便尿液味沖鼻,雖然衛生整理的很快,但也有殘留的。
關於糞便的處理,這個時代肥料的稀缺導致張啟對這些腌臢物也很重視,除了牛糞還能充當冬日百姓的取暖用料外,其他的糞便都有專門的人負責收集,統一運送至人煙稀少的堆肥池中發酵。
如今的鮮卑除了去年以種植豆類提高土地的氮肥以外,現在也都用上了發酵後的黑水進行稀釋潑灑。
現在鮮卑周邊那快四十萬畝的田地中如今可都鬱鬱蔥蔥的,加上農人們的細心照料,今年的豐收是指定了。
四十萬畝的田地已經是鮮卑能夠耕種的極限了,鮮卑不像烏桓,如今鮮卑內大概只有七萬多的人手,除卻掉採集,冶煉等勞工,能負責田地的人數只有四萬多人,而四十萬畝土地平均下來需要每人負責十畝左右。
加上四十萬畝的面積屬實不小,如今的鮮卑已經開始施行村制了,以民兵軍屯的模式開展著。
除了王庭內的三萬餘人,其他的都分佈在田畝四周。
軍屯是好事,一來可以補充武裝力量,而來也能讓大量的牧民習慣農耕的生活。
不過還是因為人手的緣故,如今鮮卑的開荒運動已經停止。
好在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等到烏桓城的建成,張啟會遷徙大量的烏桓民眾去往鮮卑,到那時,田畝就可以繼續闊張。
除了豬。
雞鴨鵝的養殖也在進行中,肉蛋奶肉蛋奶,肉可以靠豬牛羊產出,奶也可以靠豬牛羊產出,但是蛋,它們實在無能為力。
而且隨著軍隊的擴張,箭矢的消耗量自然而然也會上漲,如果光去薅大興安嶺裡的鳥類,那用不了多久,大興安嶺中就只剩下一堆走地的光鳥了。
箭羽是箭桿組成的重要部分,雖然也可以用硬化的皮革代替,但最好用的依舊還是禽類的羽毛。
生產從來都是一環扣著一環的,既然要養禽類了,那禽類的食物來源也就要養上。
地龍,也就是蚯蚓出現在了張啟的視線裡。
以蚯蚓打成肉泥混合乾草料進行禽類養殖是很不錯的,更不用說養殖蚯蚓所帶來的的副產物對田地的作用也能起到肥地的效果。
張啟沒道理不去養殖它們。
甚至就連養殖它們所需要的東西在草原上都完全的不缺。
各種糞便是它們最好的溫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