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怒,除其官職、爵位,以致樂間賦閒在家。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就在燕國緊鑼密鼓,準備攻趙事宜的時候,密探早就將訊息傳到了趙國國內。
趙王得知訊息,急召群臣議事。
趙國王宮。
有武將出班,厲聲喝道:“燕國剛剛派人與大王交好,轉身便舉國來犯,此等背信棄義之徒,末將願出兵破之!”
其餘趙國將領,也都義憤填膺,紛紛出班請戰。
不得不說,燕將樂間憂慮的沒錯,趙國雖經歷長平大敗,卻也連年征戰。
趙國不僅百姓善戰,將領也都如此,絕非碌碌之輩。
哪怕燕國此來聲勢浩大,趙國將領居然也沒有怯戰者。
反觀趙國文臣,卻大多面露憂色。
趙國大夫出班奏道:“長平大敗,我國青壯幾乎損失殆盡,如今雖已過去九年,遺留下來的孤兒,也大多沒有長成青壯。”
“縱然以舉國之力抵禦燕軍,恐怕也只能調動不足十萬軍隊。”
“燕軍數倍於我,哪怕最終依靠城池勉強擋住了燕國進攻,趙國恐怕也是傷亡慘重啊。”
“依臣之見,當與燕國和談,縱然付出些許代價,也應該儘量避免戰爭爆發。”
這位趙國大夫話音落下,就有不少文臣出言附和。
趙國軍民雖然善戰,這些年終究傷亡太多,貿然發動舉國戰爭,恐怕會有亡國之禍。
文臣考慮的事情,普遍都比武將要多,自然更希望能夠透過談判,避免這場戰爭。
趙王面露猶豫之色。
他也在擔憂能否擋住燕國進攻,如果透過和談讓燕國罷兵,又要付出怎樣代價。
就在趙王猶豫不決的時候,趙國上卿當即出言反駁:“燕國既然已經全國徵兵,自然是下定決心前來攻趙。”
“縱然能夠透過和談避免了這場戰爭,我趙國恐怕也會付出很大代價。”
“如此,豈不使敵國越強,而我趙國越弱乎?”
“燕人貪婪,見不動刀兵就能獲得利益,必然以為我趙國可欺,若再次出兵恐嚇,又當如何應對?”
趙王心煩意亂,問道:“那麼上卿以為,當如何應對?”
趙國上卿答曰:“臣以為,當以戰爭防禦為輔,聯合其餘國家威嚇燕國為主。”
“只要派出策士,說動其餘國家發兵來援,定能逼迫燕國退兵。”
趙王聞言,不禁有些心動。
數年前邯鄲被秦國圍困,也是因為有策士說動楚、魏兩國發兵來援,才最終擊敗秦軍。
趙王環顧眾人,發現絕大多數文臣武將,此時都微微頷首。
很顯然,他們覺得趙國上卿所言,乃兩全之策。
只不過,當趙王將目光放在廉頗以及趙嘉身上後,發現廉頗與趙嘉二人,盡皆面無表情,不由心中微動。
“廉頗為趙國上將軍,這些年經歷戰事無數,能沉住氣也是情理之中。”
“嘉兒亦是如此,到底是強作鎮定,還是不關心趙國生死呢?”
念及於此,趙王當即問道:“趙嘉,你為王長孫,對於此事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