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旬和月,季節也存在,不過彝歷十個月分為五季,每季以彝人自己的土、銅、水、木、火五行要素為名稱,再配以公母區分各月,即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銅公,四月銅母……以此類推。
五季除了代表五行,還分別代表太陽執行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這又有點類似漢人的“五方”概念了。
與所有的歷法一樣,最重要的就是確定元日,以準確地把握季節變化的規律。
彝人十月曆選擇冬季傍晚,站在“向天墳”上觀測“沙聶”星的方位來確立。
向天墳,就是彝人在聚居地裡堆造出的小金字塔一樣的土包,便於觀測,沙聶,就是北斗星。
當沙聶的尾巴指下為冬季大寒,沙聶尾巴向上為夏季大暑。
以大寒和大暑為元日,這兩個節日分別對應彝族年和火把節兩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彝族年在彝語裡叫“庫史”,庫就是轉、回、迴圈的意思。
彝族時空觀念中一般把最北的端點為起始點,太陽冬天日落點南移到最南端後,不再南移,在此停留幾天後又往北移。此端點稱之為“布古”,意為“太陽轉回點”。
然後到夏季時太陽落點又移到最北的端點,就不再北移而回歸南移,此端點稱之為“布久”,意為“太陽迴歸點”。此後日漸南移,到最南的端點。
從最北的端點到最南的端點一個往返週期就是一年。
其實這兩個日子,就是冬至和夏至,
冬至——夏至——冬至,就是一年。彝族年就一般在冬至“布久”的這個時候過。
周至之所以要發表這篇論文,是因為他在做商代殷歷,也就是“商正”的時候,查詢曆法,發現在夏朝的時候曆法就已經存在,這個曆法叫做《夏小正》。
夏朝被商朝滅亡後,《夏小正》也隨之失傳。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到夏朝故地記國遊歷,發現民間有《夏小正》流傳,便將它蒐集整理出來,才得以傳之後世。
《夏小正》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內容是按一年十二個月,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面的大事。
書中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的內容包括穀物、纖維植物、染料、園藝作物的種植,蠶桑,畜牧和採集、漁獵;蠶桑和養馬頗受重視;馬的閹割,染料的藍和園藝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為首次見於記載。
《夏小正》文句簡奧程度於甲骨文,大多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為一完整句子。其指時標誌,以動植物變化為主,用以指時的標準星象都是一些比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參、織女等。
奇怪的是《夏小正》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記載。也有出現過四季和節氣的概念。
過去歷代史卿都認為《夏小正》是陰曆,只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導致內容已有部分殘缺和錯亂,因此缺乏了這些記錄。
然而當週至從老赤日那裡學到了彝人的歷法之後,突然發現,彝人十月裡與《夏小正》的歷法非常的契合!
《夏小正》並不是在流傳過程中缺少了十一月和十二月,而是本來就沒有!今本《夏小正》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當是後人狗尾續貂給新增上去的!
有了這個想法,周至開始對夏小正進行認真研究。
然後發現了許多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