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第二天,漢靈帝讓周異到江南辦差,而且這一去就是兩年,這兩年中,周瑜的母親雖然沒有為周異和吳伏憲辦了婚事,但,待吳伏憲就像一家人一般,儼然就是周異的妾室了。
到周異辦差回來的那天,吳伏憲自然就和周異住在一起,她也沒有什麼異議。
這些,小孩子不知道,周瑜對吳伏憲的感情逐年加深,隨之,他對音律也愈發精進。
…… ……
時間荏苒,到周瑜12歲的時候,他父親周異去世。周瑜與母親相依為命。由於他父親留有積蓄,他的堂叔周忠,官至太尉,相當於後世的一品大員,免不了接濟他們,所以,日子過得沒怎麼受影響。
周瑜逐漸長成。
周瑜長得英俊帥氣。
家裡那個樂隊還保留著,年節假日,大事小情,樂隊都要出來演奏一番。樂隊裡誰要彈錯了一個音節,周瑜立馬就發現了,轉臉看向那人。
彈奏樂器的,一般都是女人,女人們還都希望帥哥周瑜看她們,發現了自己彈錯,周瑜就看過來,所以,每每故意彈錯,惹得周瑜向自己看過來。因之,產生了“曲有誤,周郎顧”的說法。
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
唐人李端有《聽箏》詩讚道:
“鳴箏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
時時誤拂弦。”
這詩裡的“誤拂弦”,是寫實的主謂片語,又暗合了周瑜他爸的小妾“吳伏憲”的名字。
…… ……
周瑜他爸死了之後,吳伏憲哪裡去了?
她哪裡也沒去,還是在周瑜的家裡,再說,她想走,也走不了,周瑜更加不放她了。臨時回孃家住上幾日,都不成,周瑜都吵著鬧著的,後來,周瑜母親索性就讓吳伏憲帶他一起回孃家。
由於吳伏憲和周瑜的父親是那樣的關係,擺不到桌面上,索性就隱藏了起來,家裡家外都不提這個茬兒。
14歲的某一天,周瑜向吳伏憲提出了要求,吳伏憲說不行。周瑜說,“為什麼不行?我不嫌你的歲數大(吳伏憲整整比周瑜大了12歲)。”
吳伏憲吭哧癟肚,說不出話。周瑜以為她默許,就像他爸一樣,佔了吳伏憲。
——這樣的事,在那個時代,不是特別鮮見的。
——要是就這樣,還好說了,大發的是,周瑜竟然和吳伏憲交換了名帖,準備了婚嫁的一應物件,拜堂成親了。
當日,吳伏憲就感到和自己拜堂的是周異,可是,真不是,是周異的兒子周瑜。
這個時候,周瑜的母親應該已不在人世,沒人將周瑜他爸和吳伏憲的過往對周瑜說。
如果是這樣,倒也沒什麼,可是,這年的端午節,吳伏憲喝了幾盅酒,趁著酒意,把她和周異的關係說了兩句。
周瑜一怔,追問下去,吳伏憲只好從頭招來。
周瑜的頭,立即著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