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襄公自王姬死後,更是肆無忌憚。
齊襄公一心想著文姜,以狩獵為名,來往糕地的頻率越來越多。由於親手殺了幾個陪嫁女,震懾了後宮,後宮再無人敢議論。時間一長朝中有擔心魯莊公發怒,會發兵伐齊。而因此齊魯宣戰畢竟不是光彩之事。所以朝中大臣也有勸說齊襄公做一些與魯國拉近距離的事情。
齊襄公想了想就與文姜商量想把齊襄公之女嫁與魯莊公為妻,這樣讓齊魯兩國親上加親。以免魯莊公仇視齊國。這是蓮妃為他生的女兒已經是十幾歲了。
兩人商量已定,文姜就佯裝有病,以思兒心切為名,讓下人傳給魯莊公,想招魯莊公來祝邱。
魯莊公得知母親有病、又思念兒子心切,就回頭與弟弟姬季友來探望母親。不想正撞上了齊襄公在祝邱。
文姜見魯莊公來見自己,又趕上齊襄公在場,就來個將計就計,不顧丟人現眼了。
文姜以母親身份命莊公及季友拜過舅父,魯莊公也只好順從,齊襄公大喜,忙上前攙扶兩個外甥。又將兩個外甥請到糕地自己的行宮裡設宴款待。酒席間文姜就將自己的想法說給魯莊公聽。
魯莊公見母親要將齊襄公之女嫁與自己一百個不願意,他想到父親的下場就不寒而慄,當即拒絕。說:“齊國與魯國有母親在,已經是親屬血緣關係,讓表妹嫁與其他諸侯更能擴充齊魯勢力,那樣豈不是更好。”
文姜聽了馬上冷下臉來。說:“你舅父之女嫁與你,是親上加親,有什麼不好,熟話說肥水不流他人田,好閨女還是嫁與好外甥最合適。怎麼可以嫁與他人!”
文姜堅持,魯莊公見母親命令的一般不肯言語。
齊襄公在一旁也幫腔說:“那是那是。只要外甥不嫌棄,我女兒就嫁與外甥為妻。”
文姜趕緊說:“既然你舅父同意了,我就做主了。選擇個好日子成婚。”
這裡哪還有魯莊公的說話之處,魯莊公和弟弟老大不高興,婚姻自由父母做主,現在父親不在了,這個母親偏偏要做這個主,兄弟二人心中十分抑鬱。
臨別,齊襄公叫住兩個外甥。說:“齊國與紀國有九世之仇,我與紀侯勢不兩立,齊國與紀國之間干係,你們不要插手。”
言語間不免隱含著威脅。魯莊公自知紀武侯是自己的姑父,父親或者的時候會拼命報紀國的。想說話還沒張口,齊襄公已經擺手告別,不再聽外甥的話了。
“走吧走吧,路上多保重!”
魯莊公心裡想這次來看母親說是有病,其實身體好著呢。這哪裡是有病啊,分明就是強令兒子與齊國成婚啊。
這邊送走了魯莊公,齊襄公和文姜親密了一番,回到臨淄就開始調兵遣將殺奔紀國。
齊襄公派人通報紀國:“速寫降書,以免大兵壓境,血洗紀國都城乃至滅絕紀人!”同時通報周邊國家:“誰來救紀國誰就是我齊國的仇敵,齊國必先出兵討伐,滅紀之前先滅了他!”
齊襄公這次放狠話與周邊國家,大兵出征,果然沒有諸侯敢親近紀國的。就連魯莊公,左右思量還是未敢出兵援助。
紀國國君紀武侯得知齊襄公來討伐,此一次,他紀武侯的確無計可施了。既失去了魯桓公,魯國已經不是當年了。當年的鄭厲公隻身蝸居櫟邑,沒有任何力量來支援紀國。周邊的小國如莒國等,早被齊國下破了膽,又有齊國的強勢通牒,哪裡敢出面干預。
紀武侯哪裡慨然而嘆:
“齊國與紀國的恩怨祖祖輩輩沒完沒了。作為一國之君我不能向齊國投降,屈膝於仇人之庭前,毀自己的宗祠而苟活於世!又能怎麼辦呢?”
然而紀國畢竟不敵齊國,而且目前的齊國有一定影響甚至可以號召周邊國家一起參戰。而紀國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魯國。魯國之所以能夠援救紀國,主要還是姻緣關係。不管成不成紀國國君紀武侯還是讓自己的夫人魯莊公的姑姑作書,遣人往魯國求救於魯莊公。
魯莊公見狀,難下決斷。一是有齊襄公有狠話在先,二是隻是魯國出手相救恐怕難以勝算,看著姑姑的書信,又覺得不可不救,思前想後還是出兵救紀為好,畢竟紀國和魯國唇齒相依,聯手也是抵抗齊國強勢的唯一辦法。所以遣使與鄭國,希望與鄭國聯手出兵救紀鄭。殊不知此時鄭國已經非彼時鄭國了。自齊襄公殺了姬亹,姬嬰繼位,鄭國的形勢也是苟延殘喘,不容樂觀。一則,齊襄公有言在先殺了姬亹,要與後來繼位的新國君修好,二則有姬突在櫟邑對鄭國朝政虎視眈眈,一直在圖謀襲擊鄭國,哪裡敢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