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倒是不知劉明燈與李國樓有何矛盾.問道:“劉鎮臺.你向李國樓提出什麼計策.”
“戰爭時期.必用戰爭手段.慈不掌兵嘛.我向李國樓提出.把屏東平原的莊稼和村落全部燒燬.讓日軍不能在屏東收穫秋糧.只要挪過冬季.日軍必敗.沒料到反被李國樓臭罵一通.說我這樣會把卑東族人和排灣族人‘逼’上絕路.還說我是千古罪人.把卑東族人背叛祖國的罪過.扣到我的頭上.你說氣不氣人.”劉明燈氣得撩起一腳.把地上的一顆碎石.踢出三丈之外.
沈葆楨還是識大體.勸慰道:“劉鎮臺.你也別生氣.李國樓自有他的道理.這種戰術上的分歧.無傷大雅.李國樓這個人.還是‘挺’大度的.不是嫉賢妒能之人.只要收復臺灣失地.功勞少不了你.”
“他是總指揮嘛.怎麼說.我就怎麼做.你也知道.我是一個藏不住話的人.發幾句牢‘騷’而已.不用老子的計策也罷.只是李國樓的策略太過保守.自詡得到左大帥真傳.我看那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膽子比老鼠還小.我若是西鄉從道.一定把他殺得落‘花’流水.我與你說說??????”劉明燈拖著沈葆楨.一起走向指揮室.劉明燈打內心看不起李國樓的戰略部署.沒有一點新意.說來說去.就是緩進急攻.李國樓還不如他手下一名參事.這種人還能做臺灣總指揮.還能小勝幾場.真是沒天理.只怪自己一戰失利.讓建武軍到現在還抬不起頭來.連軍事發言權也沒有.竟然要聽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兒的軍令.
劉明燈練出了八千兵馬.再加上補給了大批的武器彈‘藥’.膽氣壯了.就想直‘逼’日軍老巢..龜山.與日軍決一死戰.但戰術部署李國樓已經制定好了.他只能服從軍令.按部就班的打仗.戰術上的諸多掣肘.讓劉明燈滿腹怨言.
沈葆楨不斷勸慰劉明燈.要劉明燈以大局為重.千萬不要違反李國樓的軍令.
劉明燈抒發情懷.在作戰室裡大展宏圖.指點臺灣山川.他制定的戰術部署.最大的區別就是先攻取哪裡.
劉明燈想讓三萬清軍主力.直取屏東平原.先收復大片失地.而李國樓制定的戰術部署.是以收復戰略要地為首要目標.沒有大舉攻取屏東平原的決策.兩人的理念有所不同.
至於孰對孰錯.英雄各抒己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劉明燈哪敢違悖軍令.發洩一通怨言.就按照李國樓制定的戰術.佈置各路兵馬.
劉明燈一絲不苟的神態.讓沈葆楨放心了.能讓這麼多軍官執行軍令.說明李國樓制定的戰術.沒有多大的紕漏.至少不會自絕後路.
進兵時劉明燈便派出部隊專事轉運.令建武軍後軍在‘露’‘門’山等地儲存三個月糧草.屏東平原一帶秋糧在9月底收割.劉明燈遂把進軍時機選定在收穫季節.以便就地取糧.
7月底.劉明燈認為一切準備就緒.自認比李國樓高出一籌.已經無懈可擊.便令二十餘營清軍分三路進兵.
中路傅先楚率軍從狄道以北三十里渡河.左路楊世戴率軍取道狄道南面的南坪進峽城.右路劉明燈率部由馬營經紅土窯進大沱河.為防止日軍襲擊.規定中路以一半兵力留駐北岸.一半渡過大沱河修築堡壘.左右兩路則待中路在河南扎穩腳跟以後再行渡河.
清軍每進一處.各派隊分支包掃而前進.企圖將正在大沱河南岸分散活動的卑東軍一併驅往排家崖.迫其背水一戰.達到“聚而殲之”的目的.
卑東軍為縮短戰線.在大沱河北岸進行了‘騷’擾阻擊.給清軍以殺傷後.即撤往河南.駐紮於離大沱河南岸十里的盔甲集一帶.想以茂密的叢林阻擋清軍.
劉明燈對於李國樓制定的策略.其實是滿腹牢‘騷’.讓兵強馬壯的“建武軍”過叢林、爬雪山.緩進急功.去打背叛大清的卑東軍.這不是大材小用嘛.但現在李國樓是臺灣最高軍事長官.劉明燈沒能說服李國樓.反而被李國樓說服.親率四千建武軍率先與卑東軍主力決戰.
此外.李國樓令提督白朗寧統領常勝軍策應劉明燈渡過大沱河.同時.派李運捕率領五營新武軍分駐屏林、平溪兩鎮.並調黑山族土司於榮谷帶“番勇”分駐各隘口.均受左路白朗寧節制.又調聶士成步隊二營、馬隊三營.炮隊一營.由打狗進至白‘雞’山一帶.防止大股日軍北進.併兼顧劉明燈大軍.李國樓自己也親臨屏東平原的新澱地區.直接指揮戰鬥.
卑東軍加緊準備防禦清軍的進攻.卑東軍撤退到大沱河南岸之後.曾與日軍一起在大沱河南岸修築了一些堡壘.開始以堡壘為依託.對清軍採取步步阻擊的戰術.想靠堡壘戰術.大量殺傷清軍.
大沱河南岸的盔甲集和狄道.是卑東軍的兩個出入口.再往後撤退便無險可守.自劉明燈渡過大沱河之後.三路大軍猛攻狄道.以強大的火力.一舉收復狄道.消滅一千多名卑東軍.二百多名日軍.
建武軍佔領狄道之後.盔甲集便成為卑東軍、日軍出入‘玉’山的唯一通道.因此.卑東軍著重加強了盔甲集一帶的防禦.“卑東國王”羅惺忪不願回到跑到屏東平原打仗.卑東軍在平原作戰.不是清軍對手.
平原作戰的軍事弱點.敵我雙方瞭然於‘胸’.通常情況下.平原作戰就是消耗戰.到底誰消耗的起兵力.敵我雙方心裡一清二楚.不怕死的日軍也不願意和清軍拼消耗.更何況人數越打越少的卑東軍.
日軍作戰部制定的策略.便是讓四千名卑東軍死守盔甲集.依託天險阻擊清軍.為了鼓舞卑東軍士氣.中將西鄉從道在排家崖派駐了二千日軍.共計六千多人集結在盔甲集一線.日軍已經不相信臺灣少數民族.為了防止四千名卑東軍在戰場上“起義”.“卑東王子”兼“總理大臣”羅世傑親自率領四千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