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煙稀少,大多是荒蠻的山地,少數民族雖然自認是大清子民。可是,這些少數民族享受大清優惠政策,以進貢的方式交糧納賦,臺灣政府收的賦稅,不足以搞好地方經濟,養活臺灣鎮四千駐軍都成問題。
林泰曾捉襟見肘,俗話說“家有餘糧,心中不慌。”林泰曾面對殘酷的現狀,只能請求泰雅族的土司雅布和北鄒族的土司舒發然支援。但這兩位土司以保衛自家領地為託詞,各自借給林泰曾一百名戰士,送了二百石糧食,以及一批鹹魚、獵物,讓林泰曾自己招募戰士。
林泰曾手裡沒錢,地方官徐秋生被他逼得躲起來,林泰曾只能發揚艱苦風斗的精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日軍入侵臺灣之後,林泰曾加強防務,又招募了二百多名戰士,隊伍有九百多人,已經到了他的極限,他不是大財主,哪裡養得起上千人。要知道戰爭時期,軍餉可以暫時不發,守住馬公港非常重要,關係到他的身家性命,可九百多張嘴,每天要吃要喝,難不成讓少數民族的戰士自帶口糧,為國效力。
林泰曾是讀書人,善於動腦,危難關頭,林泰曾佈置疑兵,在炮臺製作假炮、假人,遍插錦旗,看起來馬公港兵強馬壯,讓敵人摸不透馬公港虛實。
日軍艦隊對馬公港試探性進攻,捱了一陣炮彈,看見馬公港不似探子稟告的那樣防衛鬆懈,還有幾十門新式火炮。守將林泰曾善於用炮,清軍火力強大,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若是強攻馬公港炮臺,至少死傷千人,日軍艦隊就撤出馬公港港口,沒有強攻清軍炮臺。
林泰曾躲過一劫,還沒有慶賀勝利,後防不穩,屏東地區燃起戰火。日軍改變戰術,派遣海盜來騷擾馬公港海域,小呂宋海盜趁火打劫,搶掠沿海百姓。日軍開始從陸路進攻泰雅族的領地。。屏東,臺灣東部危機四伏。
泰雅族的土司雅布向林泰曾求救,這屏東失守,馬公港的側翼就暴露在日軍的攻擊之下。馬公港有失守的危險,林泰曾兵力不足,只能讓三百多名少數民族的戰士回防屏東。林泰曾摸不透日軍進攻的虛實,正在左右為難之時,天降喜訊,李國樓率領大清水師來了。
林泰曾高興壞了,他的一幫校友來了,林泰曾是貴族子弟,天生就是將種,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就是他叔公,林泰曾是馬尾船政學堂的學子,還曾經去英國留洋。他是沈葆楨的外甥,所以才會被沈葆楨派駐在危險的馬公港。
想要功名利祿,就要為國效力。林泰曾一門忠烈,他是繼承祖輩的光榮傳統。堅守馬公港炮臺,早就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林泰曾急忙整隊,帶領全體官兵,迎接勝利之師的到來。
林泰曾手按腰際的戰刀,走路虎虎生威,一副寧折不彎的架勢。四百多名戰士挺胸吸肚的站在碼頭,目光炯炯的看著龐大的水師進入港口。
船隊抵達馬公港,水師官兵以備戰的姿態,繼續堅守崗位。
二千名新武軍和二千名常勝軍登岸,龐大的軍隊軍容整齊,組成一個個方陣,指揮官令行禁止,四千人鴉雀無聲,殺氣四伏,馬公港已經固若金湯。
這是臺灣馬公港開埠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林泰曾傲然不動,他有理由驕傲,依靠臺灣民眾的鼎力相助,全體將士用命,守住了馬公港炮臺。
李國樓其實對檢閱大陣不感興趣,他還是喜歡多用腦子,與日軍鬥智鬥勇。但是,他這次出征臺灣,新武軍只有二千人馬,另外五百人是長夫,是用來搬運物資的。
另一支軍隊踏上臺灣島的軍隊,是大清的僱傭軍。常勝軍,總要給白朗寧露臉的機會。洋人替大清效力,一個是看在錢的份上,另一個是洋人也講忠義。常勝軍完全可以不來臺灣,李鴻章原本把常勝軍安排在馬尾港。但是常勝軍已經把李國樓當做主子,願意為李國樓效死,常勝軍跋山涉水的來到臺灣,共同打擊日寇。這份情誼怎不讓李國樓感動?
還有一點,常勝軍的軍官以英國人和法國人居多,西方列強對這支軍隊充滿好感。常勝軍自願來臺灣打仗,對於英國人和法國人也是一種鞭策,西方輿論一面倒的傾向大清,痛斥日本人的蠻橫無理。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政治鬥爭中得不到的東西,透過戰爭途徑來解決。反之,戰爭中得不到的東西,可以用政治手段敲詐得來。
大清尚在打內戰,不能做到軍民一心,共同抗擊倭寇。所以,就要充分運用政治手段,來給日本人施壓,英國人、法國人,就成為大清拉攏的物件。
李國樓善於運用策略,豈肯放棄手中的王牌,要把常勝軍用到極致,讓英國人、法國人為大清捐軀。
西方列強豈能容忍本國子民被日軍殘殺,一定會在政治上表態,國會透過表決,全力支援大清。西方列強會把一些違禁品出售給大清,包括機器裝置、武器彈藥、軍艦,甚至各種新技術。
大清又將迎來和西方列強的一個蜜月期,與日軍作戰,對於大清來講,反而是一個經濟騰飛的契機,一次與西方接軌的天賜良機。
李國樓能言善辯,分析得頭頭是道,以天下大勢說動李鴻章。這才使得李鴻章改弦更張,讓二千名常勝軍出征臺灣。
李國樓作為臺灣戰役的總指揮,奔赴臺灣島作戰。李鴻章轉戰談判桌,去說動英法兩國,使世界輿論支援大清保持領土完整,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李氏雙雄雙管齊下,要給日本人一個血的教訓。
如今,李國樓與白朗寧肩並肩而行,肩膀上麥穗花式一模一樣,代表官銜也一樣大。兩人不分彼此,好似連體嬰兒,邁著整齊的大步,目光如炬,神情嚴肅。
白朗寧耀武揚威的檢閱方陣,早就把他看成李國樓的左膀右臂,自認釣魚島海戰,常勝軍也有大功,搬運炮彈也是大功一件。踏上陸地就看常勝軍打仗,要打出常勝軍的軍威,替大清打出國威。
白朗寧拔出戰刀,昂頭向天歌:“常勝軍!”
“必勝!必勝!必勝!”軍陣發出雄壯的吶喊,字正腔圓。
“啊探尋”白朗寧發出英文口令,自認比李國樓的軍事才能高過數籌,臺灣戰役常勝軍將是主力部隊,李國樓就跟在他後面,撈取勝利果實。
常勝軍扛起來福槍,昂首闊步的前進,踏上了漫漫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