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鼓時分,李國樓已經騎馬來到西華門,黑漆漆夜色裡,幾盞宮燈照亮前面幾頂綠呢官轎,李國樓也不怕人嚇人嚇死人,大聲道:“老師早!”
門簾一挑,李鴻藻露出腦袋,笑道:“國樓,你回來了”
另一頂官轎也發出聲音:“李國樓,你到底叫哪個老師?”
“都是老師,學生回來了。”李國樓先給李鴻藻行禮,而後又給翁同龢行禮,心裡已有主張,上書房大臣來了這兩位清流派主力軍,說明同治皇帝有些衝動。朝廷裡暗流湧動,清流派想攪黃了《馬嘉理案子》談判,又蠱惑同治皇帝為了大清尊嚴,不惜一戰。
“嗯,蠻精神嘛!不錯不錯,出去走走有進步。”翁同龢龍行虎步,已李國樓身邊,還捶打幾下李國樓胸膛。
“校長好!武軍必勝。”李國樓身後十名戈什哈挺胸凸肚,站立得筆直,突然夜色中鬼叫一聲,把場人嚇了一跳。
“殺敵報國是你們責任,牢記武堂精神,誓死捍衛大清領土完整。”翁同龢早已習以為常,撫著一部大鬍鬚,頻頻點頭。竟然檢閱起李國樓親兵侍衛,打過仗人果然不同,渾身散發著一股殺氣。
李國樓看著精神奕奕翁同龢,突然有種異樣感覺,無論他怎麼架空翁同龢,武軍、武堂已經是翁同龢囊中之物,他指揮得動,翁同龢同樣如臂使指。只要翁同龢造反,這支軍隊必反無疑。恍然之中,李國樓清醒過來,他對造反只是胡思亂想,並沒有正反意,對大清還有感情。眼前大鬍子就像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那副氣度十足帝王之相。他只是衝殺前陣前大將,並沒到萬人折服地步。
李國樓驚凜,汗毛孔都張開了,天生有先知先覺感悟,不會看錯翁同龢,眼前翁同龢野心勃勃,絕不是大清忠臣,而是大清掘墓人。
李鴻藻書卷氣很濃,此時才慢悠悠走出官轎,含笑道:“國樓,就你特殊,你一來就把西華門規矩打破了,不要因為做了都察院右都御史,就無法無天了,老師會大義滅親。”
李國樓尷尬一笑,他年輕氣盛,可以縱馬馳騁,讓老師改變坐轎習慣,有點說不過去了。按照朝廷規章制度,他理應坐轎,現騎馬上朝就是搞特殊,也不符合禮儀,好似第一次有人提醒他。
李國樓裝傻充愣,左顧而言其他:“老師,學生大西北也沒帶什麼好東西回來,趕明給兩位老師送一張虎皮,一張熊皮,四張狼皮,都是武軍戰士自己打獵,沒花一文錢。”
李鴻藻一笑置之,學生心意心領就夠了,談錢多傷感情啊。
翁同龢哈哈一笑道:“國樓,你說虎皮、熊皮放哪裡好?放辦事房裡,豈不像個土匪頭子。”
三人皆笑,一團和氣,三個人政見上有些爭鬥,但私交上亦師亦友,無話不談。
這也是李國樓大本事,左右逢源,和氣生財,無論是貪官還是清官,李國樓身邊都覺得是自己人。並不是說李國樓是麵糊,沒有自己立場,他也有固執時候,但他能聽進別人主張,合作中前進,讓別人覺得沒有被孤立,沒走上不破不立極端路線,讓人覺得放心,所以李國樓差事越來越多,別人喜歡和李國樓共事。
就像他提出保衛東三省計劃,那些滿人貴族無不歡喜雀躍,私有土地換工業企業股份,這麼好工業改革計劃,天底下唯有李國樓想得出來。滿清貴族恨不得李國樓大搞圈地運動,現那些滿人貴族都走恭親王門路,想把東三省祖宗留下凍土地賣給國家。
這個計劃一出臺,引起世人譁然,從李國樓這個計劃可以借鑑一種模式,完全可以解決幾千年困擾中國根本問題,既“土地兼併問題”。
既讓貴族階級跟上工業革命步伐,又讓土地變成國有資財,集體農莊模式試點,如雨後春筍般大清出現。雖說只是一小步,很多督撫已經著手實施這種模式改制,讓無業流民成為農莊一員,消化掉一部分社會**因素,讓百姓看到希望,也讓那些流民斷絕了霸佔無主土地想法。
土地兼併對國家有害無益,極大損害廣大百姓利益,國家出臺政策抑制土地兼併問題,先搞一些試點,大清原本就是督撫負責制,各地聞風而動,都搞土地改革。
這一切行動,都是由李國樓一份計劃書引起,至於效果如何?至少沒產生地主階級強烈不滿,沒人覺得李國樓背叛了貴族階層。大清正以和平方式解決土地問題,讓世人看見大清改制穩步向前。
幾句寒暄之後,宮門開啟,慶親王奕劻、醇親王奕譞從官轎裡走出,李鴻藻、翁同龢、李國樓,走兩位親王身後,五人魚貫而入。今天是小朝會,只有上書房大臣進宮。
此時啟明星還掛天際,時間大約是五點半,同治皇帝每天四點多起床,不能睡懶覺,從小都是這樣,這對人身體健康不好,但這是滿人規矩,同治皇帝習慣成自然,精神抖擻走石階路上。自鳴鐘響一下,正好五點半,同治皇帝跨入上書房。
五位上書房大臣,只有李國樓要三跪九叩,李國樓流涎掛臉上,動情流淚,哽咽得不能自制。
“皇上,奴才回來了。”
“哈哈!李國樓平身吧!來呀!每人賞一碗馬奶汁。”同治皇帝瞅著李國樓,心情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