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答應派兵增援趙國的魏王魏圉,日子並不好過。
在九月份,秦軍大舉向趙國進犯的時候,趙王丹就派使者前來魏國都城大梁,拜見魏王魏圉。要求魏國按兩國盟約規定,派兵增援趙國。
魏圉在朝堂上,召集眾臣,商量此事,沒想到引起了激烈辯論。
除魏相子順,大臣周欣、子其等少數人,贊同魏國應按前段時間,與趙國上卿虞信簽訂的兩國盟約,派兵增援趙國外。
其餘眾多的大臣,都反對此時派兵增援趙國。反而認為秦國攻打趙國,對魏國來說,是一件好事。
有大臣對魏王道:“王上,我魏國為什麼這個時候,冒著得罪秦國的危險,要派兵去增援趙國呢?”
魏相子順,問這個大臣道:“何謂也?”
這個大臣回答子順道:“此番秦趙之戰,秦若勝趙,則吾因而服焉;秦國若不勝趙,我魏國則可承其敝,而擊之。這對我魏國來說,不是兩全其美的事麼?”
子順搖了搖頭,對這個大臣道:“不然。秦自孝公以來,戰未嘗屈;而今,又有白起等眾多良將,何敝之承?”
又有大臣對魏王道:“王上,縱使秦國大勝趙國,於我魏國何損?趙國被秦國打敗,趙國遭到羞辱,乃我魏國之福也。”
子順又反駁這個大臣,對魏王道:“大王,秦國,乃貪婪、暴虐之國也。若秦國勝趙,必復他求。吾恐於時,我魏國就要受到秦國大軍進犯了。”
“先人有言:燕雀處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將及己也。”
“王上,如果我魏國不悟,趙國被秦所破,必禍患將及我魏國。這樣的話,我魏國之人而同於燕雀乎!”
魏王魏圉自己已收到了自己妹妹趙魏氏的來信,懇求自己派兵援助趙國。
這個時候,又見朝堂眾大臣,意見不已,相持不小,頓時也感到萬分的煩惱。
只好一面讓大將晉鄙先召集大軍,另一方面想看看情況再說。
十月,秦王嬴稷得到訊息,知道魏王正在召集大軍,準備救援趙國。大怒,就親筆給魏圉寫了封信。
信中告誡魏王道:“吾攻趙,旦暮且下,諸侯敢救之者,吾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魏圉接到秦王嬴稷的信後,害怕極了。
最後想出了個折中的辦法,命大將晉鄙先召集大軍十萬,前往鄴城(河北臨漳縣西一帶),然後駐軍觀望秦趙兩國相爭,名為救趙,實挾兩端。
魏圉又嚴令大將晉鄙,如沒看到自己給予他的虎符,不得率軍前去邯鄲與秦軍交戰。
魏相子順看到魏王如此,心中感到十分失望,對大臣周欣、子其道:
“秦國乃虎狼之國,但現在崤山以東各國都疲憊不堪、萎靡不振,韓、趙、魏三國爭相割地以求偷安,東西二週兩位天子也折腰歸順秦國。”
“燕國、齊國、楚國也屈服了。由此預見,不出二十年,天下都將歸秦國所有了!”
“在下做為魏相,但我王對我的建議不予採納。是我這個相國的建議,有不合適的地方,建議不合君主的心意。”
“在下再做魏國的相國,享用我魏國的高額俸祿,是不做事白吃飯。這樣一來,我這個相國的罪過也太大了!”
說罷,不顧周欣、子其等大臣的阻攔,承病辭去了魏國相位。
魏王魏圉在命令大將率軍十萬,駐留鄴城後。
又不好意思,因此而得罪趙國和自己的妹妹趙魏氏。
左思右想,都想不出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就召見了,自己信任的客籍將軍辛垣衍,想問問他的主意。
辛垣衍沉思良久後,對魏王道:“大王,秦王之所以要急著攻打趙國,包圍趙國都城邯鄲的原因,名義上是因為趙國毀約,不給秦國六城。”
“但實際上,是因為以前秦王同齊湣王爭強稱帝(一稱西帝,一稱東帝),後來齊湣王取消帝號,秦王也被迫跟著取消帝號。”
“現在齊國的國勢已大不如從前,比起齊湣王時代,要衰弱很多。而如今,惟獨剩下一個秦國獨統天下,此次秦軍東來,未必就是貪取邯鄲城,他的真實意圖是想恢復往日的帝號。”
“倘若我王派使者前往邯鄲,勸說趙王派遣使者前往秦國,擁戴秦王嬴稷稱帝的話,秦王必定會感到非常高興,那麼他就會下令秦軍,撤圍而去。”
“這樣以來,一方面我魏國不用再出兵增援趙國,另一方面,我魏國也不用得罪秦國。此乃兩全之計,何樂而不為呢?”
魏王聽罷辛垣衍的話後,心中大喜,對辛垣衍道:“辛將軍,可否願意前去邯鄲勸說趙王?”
辛垣衍一甩袖袍,抱拳躬身對魏王道:“王之所命,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三千五中文網,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