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趙國就開始迅即向四周擴張,後來吞滅代國和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
這下好了,燕趙兩國終於全面交界了!
而同時期,兩個國家都先後出現了兩個雄才大略的君王。燕國是姬康的曾祖父燕昭王,趙國是姬康的外曾祖父趙武靈王。
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也為了各自的國家將來。
燕國想南下,趙國想北上。這是燕、趙兩國制定的國策,也就是兩國未來發展的根本方向。
但在燕昭王和趙武靈王時期,兩國還能相互自制,也沒有過多的軍事摩擦,因為兩個君王和兩個國家,都知道雙方不是那麼好惹。
當燕昭王和趙武靈王兩人去世後,兩國之間這下就熱鬧了。
趙國看到燕國伐齊失敗,內部也發生了動亂,就不斷派兵敲打燕國。
燕國在這個時候,國力虛弱,根本就不是趙國的對手呀!
怎麼辦?就只能找外援了。
恰好秦國在這個時候,也想東出,吞併六國,一統天下。
尤其是現在的秦王嬴稷,雄才大略,採納了秦相範睢的“遠交近攻”之後,把強大的趙國當成了最大的對手。
燕國姬康的祖父武成王,和秦王嬴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拍即合,簽訂盟約,準備共同對付趙國。
這也是正所謂,姬康前世中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共同的利益。
燕國與秦國簽訂盟約以後,對於秦國能在長平之戰中,徹底打敗趙國,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長平之戰中,燕國與趙國在邊境的軍事對峙,有利牽扯了趙國的軍隊。
讓趙國北部龐煖和代郡李牧的兩路大軍,始終不敢南下,參與到長平之戰中來。
在姬康看來,如果讓這兩路趙軍參與到長平之戰中,秦國能否取勝都是個問題。畢竟李牧和龐煖這兩個人,都是在前世歷史上,留下赫赫之名的兩個狠人呀!
姬康認為,在長平之戰中,燕國幫助秦國,牽制趙國的力量是對的。
否則,如果讓趙國打敗了秦國。那麼趙國,必然會北上吞併燕國,燕國將會滅國。
但是,一個國家的戰略要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要相應調整。不能思想僵化,死抱著過去的一切,說什麼也不變動。
華夏在這個問題上,在姬康前世的歷史中,吃的虧太大了,數不勝數。
秦國最終在長平之戰中,戰勝了趙國,而且讓趙國四十五的大軍,全軍覆沒。這個時候,秦國的實力已經傲居六國之首,有了吞併六國,一統天下之勢。
趙國此時,實力銳減,國力虛弱。本身對燕國已經構不成,多大的威脅了。
在姬康看來,燕國此時就應該馬上調整國策,聯趙抗秦了!
而不應該像現在這樣,一味的抱著燕秦盟約不放,還像燕相粟腹那樣,視趙國為仇敵,準備對趙國落井下石。
姬康其實現在也有個“盲點”,自姬康來遼地後,雖然這麼多年來,沒回去過薊都。但透過這幾年他在遼地的所作所為,影響力早超過他的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