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姬康的內心中,其實一直有個想法,誰也沒有告訴。
姬康認為遼地乃至燕國,席捲天下最好的時機,就是在邯鄲之戰結束之後。
在那個時候,天下諸國都已經精疲力竭,除齊國外,其他六國的國力,基本上都損耗很大。
秦國的實力,也下降到自秦王嬴稷登基以來的最低點。
如果這個時候,遼地與燕國做好了準備,先配合其他諸國,滅掉秦國。然後再花上點時間,揮軍南下,逐一殲滅其他各國,這樣天下一統的時間,將會大大提前。
但姬康又明白,做什麼事情,必須實事求是,也可以說是審時度勢。
這個道理,也可以說是真理。在姬康前世中,有無數成功和失敗的例項。其中華夏也用無數慘痛的教訓,證明了這個道理。
人不能走得太急,否則容易摔跤;弓不能拉得太滿,否則容易折斷。
欲速則不達,說得也是這個道理。
目前,遼地最主要的就是繼續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同時還要兼顧母國燕國的發展,穩定燕國的局勢。
如果今後,自己包括遼地想走的平順,想走的更穩當一點,怎麼都繞不開燕國。
再想想燕國目前的狀況和朝堂眾人,讓姬康想起,都覺得頭痛。
愚昧的君王宗親,貪婪的門閥貴勳,自大的朝堂大臣。
就如姬康前世,在外面從事什麼樣的艱難工作都不怕,也不畏懼。但回到機關,一碰到機關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事情,都有一種想“碰牆”的感覺。
不過,看來上次自己的父親,來遼地後,自己灌輸給他的一些道理,他總算還是聽進去了。
這次燕國只是在邊境增兵,並沒有若前世中那樣,與趙國馬上就開始產生軍事摩擦。
目前,情報局從燕趙邊境傳來的訊息,也證明燕趙邊境的兩軍,都還保持克制,並沒有相互朝對方進行挑釁。
姬康只希望,這樣的狀況,一直能保持下去。
燕趙這些年來的相互仇視,在姬康看來,簡直是不可理喻。
但來到這個世界,仔細分析才發現,兩國關係如此糟糕,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
燕趙兩國在歷史的發展程序中,一定會出現如此相互敵對的狀況,無可避免。就如姬康的前世,華夏在現代發展程序中,必然會遇到世界第一強國打壓的道理一樣。
燕國自建國以來,一直向東和北發展,以前歷代君王,根本沒有想過要南下過,與趙國原本就是井水不犯河水。
燕國與趙國之間,西部有代國,南部有中山國。
有一段時間,燕趙兩國的關係還相當不錯,相安無事。因為兩國當時,還都有個共同的敵人——中山國。
而趙國自三家分晉以來,實力剛開始也沒那麼強大。
在趙國的發展過程中,自姬康的外曾祖父趙武靈王,進行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之後,軍力就開始逐漸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