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半渡而擊之”。
意思是說,要趁著敵方渡河到一半的時候,發動攻擊。
此時敵方首尾不接,行列混亂,援軍又被大河阻隔,所以很容易將其殲滅在岸邊。而如果這個時候不出擊,等敵方全部渡河站穩腳跟,要取勝就沒那麼容易了。
王石看了半天地圖,轉過身來,對燕軍的眾將領道:
“我軍必須要在齊軍主力到達濟水河畔之前,渡過濟河。如果齊軍搶先到達濟河的南岸,我軍再想強渡濟河,可就麻煩了。齊軍可不是宋襄公,是不會有“宋襄之仁”的。”
聽完主將王石的話後,副將武陽靖等燕軍將領都面色嚴肅起來。
王石口中所說的“宋襄之仁”這個典故,來自與宋楚兩國的“泓水之戰”。
當時的宋國非常強大,與南方楚國爭奪中原霸權。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六百三十八年)。
宋楚兩國,交戰於泓水(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河畔。
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
大臣目夷對宋襄公道:“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楚軍必敗。”
宋襄公卻道:“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
目夷道:“我軍可以進攻了。”
宋襄公又道:“我軍是仁義之軍,等他們列好陣地再戰。”
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
宋襄公本人屁股上也捱了一箭,流血過多,重傷而亡。
王石扭頭看向了胡歸良與左宗二人,下令道:
“事不宜遲,我大軍必須儘速前往濟河,徵集舟船,搭建浮橋。左將軍、胡將軍,你二人馬上率領第二軍、第三軍,率領各軍的工兵團,即可前往濟河。”
胡歸良與左宗二人,一起躬身領命:“遵令。”
現在在燕國各軍,均有工兵團的配置。編制如下:一軍配備一個工兵團,一師配備一個工兵營,一旅配備一個工兵連。
而燕軍主帥王石,這是把各軍的工兵部隊都集中起來,交給了第二軍與第三軍。
畢竟這兩個軍,是燕國最為強大的快速打擊軍團。
在齊軍主帥達民率軍北上的同一天,燕軍的第二軍、第三軍就攜帶著眾多的工兵部隊,也從千乘南城出發,朝濟河而來。
在濟水河的南北兩端。
燕、齊兩國的大軍形成的兩條長長的洪流,即將在濟水河畔匯聚、碰撞。
王石與達民這兩位主帥都明白,誰先到達濟水河,誰就掌握了此戰的主動權。
爭奪濟水河的控制權,事關兩軍的生死!也事關燕、齊兩國的前途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