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幾隻鴿子在丘陵之處,騰空而起,飛往了北方。
在樂間率領東路大軍,攻打即墨城的時候。
王石率領著南路大軍,已與胡歸良的第三軍在千乘匯合。
千乘城外的燕軍軍營,燕軍各部整裝準備,燕軍將領齊聚主將王石的中軍大帳。
帳外,士兵擁擁攘攘;帳內,氣氛嚴肅緊張。
在中軍大帳的左側,掛著一幅齊國的地圖。
燕軍主將王石,站在這幅地圖旁,目光注視著南部的濟水河,久久未動。
此時,燕軍已經知道,齊國十五萬大軍已經從秦周出發的訊息。
如果齊軍率先到達濟水南部河畔,以此來阻擋燕軍,後果不堪設想。
濟水河在這個時代,可不是姬康前世中那條時斷時續的小溪流。
而是被稱為天下四大河之一。
濟水河地位,在這個時代非常煊赫。
天子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嶽和四瀆。
相傳,在遠古時代,黃帝與蚩尤曾在濟水河畔作戰,因蚩尤能十里吐霧,黃帝打了敗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壇山上。
黃帝“清齋三日,登山至頂,於瓊林臺禱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於天壇”“王母乃召東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黃帝依命殺蚩尤於冀,天下乃無不克,海內安然”。
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黃帝都到天壇上設壇祭天,故名曰天壇山。這也是姬康前世,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真正來歷。
可以這麼說,濟水在華夏曆史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也成為炎黃子孫的象徵地。
《爾雅》中提到的四瀆,分別為:江、河、淮、濟。
“瀆”就是大江大河的意思,而“濟”指的就是濟水河。
《尚書·夏書·禹貢》中這樣記載:“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邱(定陶北,又東至於菏(菏澤,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
濟河綿延千里,河水滔滔,寬度最窄之處也有六七十米。
正好從陶邑的北部開始,繞了一個半圈,把臨淄地區護在其中。
平時河面之上,齊國的舟船往來不息。
濟河,可以說是齊都臨淄的一道天然屏障。
二十多年前,樂毅伐齊,兵臨濟水河畔。
齊國主帥觸子,剛開始就準備在濟水河南岸佈防,阻擋燕軍。
燕軍主帥樂毅,當時就非常發愁,強攻濟水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沒想到的是,齊愍王反而讓觸子率領齊軍北渡濟河,從而被燕軍大敗。
要知道,在任何時代,大軍渡海、渡江、渡河都是極其容易遭到敵軍的攻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