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講,好萊塢電影是推動當代東大電影消費市場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電影體制機制改革發端於1993年。
十八年來,東大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受益於開放的市場化改革。
而伴隨著電影市場的逐步開放,電影產業規模迅猛發展。
十八年年間,東大電影實現了從電影年產不足百部到年產近六百部、年度總票房從8億多元到172億元的跨越式增長,堪稱世界電影發展歷史上的奇蹟。
在這個過程中,承受的壓力也很大,受到的文化衝擊也很大。
從95年開放電影市場,每年引進10部外國分賬大片;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每年進口20部分賬大片。
到了明年,又要和小咪進行這方面談判,進口片配額會進一步提升。
小咪在談判中一直要求擴大配額,各方面施壓。
韓三瓶親眼見證,也是親自參與甚至親自推動的東大電影發展,一直壓力很大。
最近兩年才輕鬆不少。
以前只是守住,現在要主動出擊了。
時代變化太快了!
他和沈三通太厲害了!
主持會議的領導開門見山:“今天咱們這個就是閉門會,有什麼說什麼。”
“現在,我們想問,目前二十四五部好萊塢電影,按照一個正常檔期放映,隔開至少一週,能否保住一半的份額?”
“明年我們要和小咪談判,如果再多引進十部我們國產片能不能抗住,引進二十部呢?”
“不做格式區分呢?”
沈三通記得前世是擴大到34部,不過有技術要求。
電影人普遍哀嚎狼來了。
比九十年代要好,也有很多人很樂觀,認為會刺激電影行業的進步。
沒記錯的話,樂觀的過於樂觀了。
應該是11、12年這兩年,東大電影在好萊塢面前可以說潰不成軍。
年度票房排行榜前十名,好萊塢大片佔到八席。
很多樂觀的又轉為極度悲觀,表示:電影正在走向死亡!
壓力之下,出現了《泰囧》、《失戀33天》、《畫皮II》三部電影,贏得了一定市場。
問題在於很明顯不夠。
05到11年、12年,這六七年的緩衝期,電影行業沒用好。
其他行業都在攻城略地,電影只能勉強招架。
沒有中影拉偏架都無法招架。
反而言之,如果能做到硬憾好萊塢進口片衝擊,那麼就有很多籌碼了。
韓三瓶給出的答案四平八穩。
沈三通卻很自信:“我們三通娛樂有信心,我們現在做的都是很保守的,很平穩的。明年增長個五十個點,達到一百億票房問題不大。”
“視效片需要時間積累,但劇情片、喜劇片、青春片、恐怖片這一類,絕對能量大管飽。”
“只要其他國產片達到四十億,就能抗住。”
一直以來,沈三通都很保守。
前世知道的專案和原創專案,維持一定比例,哪怕嘗試賠了,也能透過可確定的專案賺回來。
不希望變化太快,他還需要時間來完善體系。
但一百億,五十個點,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