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絕對尊師重道。
“我想弄個藝術電影節,不能完全商業,要商業藝術兩開花。哎,我在藝術上缺乏追求,比不上很多導演都國際電影節的認可。”
聞言,剛剛還有些洩氣的戴眼鏡領導立刻鼓勁:“現如今,還是做好商業,藝術不缺你一個。你可不能灰心喪氣,去搞什麼藝術。”
“是啊是啊,現在走的多好,繼續走就是。”其他人附和。
時間差不多。
表彰大會。
主持會議的局長先報告了喜訊:“今年總票房是172億,其中國產電影總票房110億,佔了六成多,國產電影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勝利。”
“負責有關方向的領導做了重要批示,鼓勵我們再接再厲,為實現文化大國貢獻電影力量。”
“主要是三通娛樂做了重大貢獻,國內國外兩開花,我們沈三通導演是國際大導了!”
啪!啪!啪!
鼓掌。
沈三通說了體會,先感謝,然後上乾貨:“文化出海,我的觀點,初心不應在於‘文化出海’,而是做我們自己喜歡的電影。”
“文化出海”是沈三通各種官方會議講的最多的話題,也是他的重要成績。
沈三通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以此為目標是緣木求魚。
自身強大,人民相信和喜愛,打出去是自然而然的,反之則事倍功半。
藝術工作者不尊重觀眾,就像商人不尊重自己的客戶,是不可能有影響力的。
沈三通結合實績舉例:“赤壁之戰是我們的歷史上的重大戰役事件,也是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重要情節,《盜夢》取自‘盜蹠’,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們從古至今不間斷的反抗。”
“堅持自己的,堅持中華審美標準,抗住外部的影響,產出美的東西,才會在市場和口碑上都獲得大成功。”
“達成審美與市場互相成就的結果。”
“反之,如果電影只在一個小圈子獲得認可,不能走向市場,不能面向觀眾,就很難獲得成功。”
連自己都不喜歡的電影,不喜歡的文化產品,不可能讓別人喜歡。
不可能讓有著文化差異的外國人尊重。
留下書面記錄的講話,沈三通都說實話:“當下國家正處於一個節點,外面可提供的經驗正在減少,甚至很多課題它們自己無法回答,需要我們自己來答題,甚至設計卷子。”
“我們正在從‘引進來’,逐漸朝‘走出去’轉變,奧運會之後,全民心態有一個顯著提升。”
“誰能順應這個變化,誰能吃下這個觀眾需要,誰能做好這個任務,誰就能成功,甚至創造一種流行,自己也會有所成就。”
“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一些小情緒,一些顏面,為了自己‘時髦’‘小眾’‘純粹’‘純潔’‘藝術’之類的標籤,總是搞極端化,搞邊緣化,往反方向跑。”
“結果也就是邊緣化,求仁得仁。”
未來十年二十年都是如此。
前世,電影有吳京、郭帆,遊戲有馮驥順應了時代潮流,他們就成為了時代寵兒,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有領導滿意,也有領導皺眉。
也有人覺得沈三通和他們一樣都是老油子,聊天一套,開會另一套,滑的很。
大會之後是小會,這個最重要。
只有寥寥幾人。
今天的表彰會議也是為了讓沈三通行程正常,保持一定隱秘性。
“你小子。”
韓三瓶也來了,笑罵道:“不聲不響整了個大的,辦不成我看你怎麼辦!”
沈三通捧:“我跟韓董學的,不是您說電影不能成為談判中的短板嗎?”
“我也沒說讓你主動出擊啊!”韓三瓶心裡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