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真的擔心,他們會在熙河內鬥。
沒辦法!
大宋朝的文臣和外戚們,是有著豐富的內鬥記錄的。
和刻板印象不一樣,不僅僅是文臣們,想方設法的和外戚們鬥爭。
其實,外戚們也會想盡辦法的和文臣鬥。
離汴京越遠,外戚大臣的鬥爭積極性就越高。
像趙卨在熙河和向宗回、高公紀,上演將相和的事情,在大宋朝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而他們能相安無事。
除了利益相關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趙卨老了,馬上就要致仕了,已經沒有和人鬥爭的心思。
甚至可以說,他鬥膩了。
這也是趙煦會選用他的緣故。
可呂惠卿就不一樣了。
這個福建子,可是出了名的強勢人物。
無論走到哪裡,都喜歡大權獨攬,而且他還有厭蠢症。
當年在朝中,就是懟天懟地懟一切而聞名。
到了外郡,就更是放飛自我了。
根據趙煦派去河東的走馬承受們彙報,呂惠卿在河東的時候,下面的文官武將們,只要做的事情,稍不如他的意,就會被他痛罵,甚至重責!
當年,張之諫之所以忽然背刺他。
就是因為呂惠卿在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的時候,用翫忽職守的罪名,當眾抽過張之諫二十鞭。
這被張之諫視作奇恥大辱。
而向宗回、高公紀的脾氣,雖然還算可以,但也不是那種,被人騎到臉上,還要委曲求全的人物。
所以,趙煦一直比較擔心,呂惠卿到了熙河路和向宗回、高公紀鬧掰。
若是這樣的話,問題就比較麻煩了。
更會影響趙煦自己的大策。
所以,趙煦也放下手裡的魚竿,看著三人,道:“熙河路,舊年每歲虧空多達數百萬貫!”
“朝中上下,對此一直頗有微詞……”
放棄熙河,至少是放棄蘭州,在元豐八年的時候,在朝中的聲音可是很大的。
而支持者,最大的理由,就是財政!
沒錢!
也不能說,這些人沒有道理。
熙寧變法以來,三冗之弊,非但沒有解決,反而因為攤子鋪的越來越大而愈演愈烈。
朝廷每年財政收入的六成甚至更多,都花在了軍費/戰爭相關。
剩下的四成不到,需要供養趙官家和趙官家的親戚們的窮奢極欲,還得養天下州郡的官員。
能落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