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回到保慈宮的時候,向太后剛好送走一位入宮覲見的向家命婦。
趙煦問了左右,知道那命婦是權京西路轉運使向宗旦的髮妻王氏。
“向公美?曾布的兒女親家嗎?”
趙煦沉吟一聲,卻是想起了,他上上輩子,曾布之所以後來背刺章惇,倒戈向太后,支援立趙佶那個混賬。
根基現代所看到的史料,就是因為這個兒女親家的關係。
曾布是想的挺美的。
扶立趙佶,既能打倒章惇,又能得到擁立之功,還能透過自家和向家的姻親關係,穩固權勢。
他唯一想差的一點是——趙官家們,不止自己的壽數很有問題。
趙官家們的太后們,也是如此。
自章獻明肅以降,從沒有壽數能過六十的。
所以,他只得意了一年,隨著向太后崩逝。
他也迎來了清算。
面對蔡京的攻擊,他左支右絀,終於是敗下陣來。
善泳者溺於水,背刺的人,終於迎來了背刺。
這樣想著,趙煦就假意的問了一句在自己身邊的保慈宮尚宮安慈佑聖夫人張氏:“夫人,我聽說,京西路轉運使宗旦似乎與當朝執政曾相公,有著姻親?”
“是……”張氏聽到趙煦的問話,下意識的答道。
“曾相公是如何與母后家結的親?”趙煦問道。
“卻是元豐元年的事情了……”張氏作為向太后的貼己人,對這些向家家事,瞭如指掌,她輕聲說道:“那時,曾相公為先帝拜為廣南東路經略,權京西路轉運宗旦彼時在廣南東路為轉運副使兼都官外郎……兩人因此交好,互換庚帖,後來就順理成章的,結為了兒女親家……”
“曾相公將其第三女,嫁與宗旦子子莘……”
“這對夫婦恩愛的很,成婚不過十年,就已有了二子一女……”
趙煦聽著,心道:“這就對了!”
曾布自元豐元年後,仕途重新有了起色。
這背後想來,是向家使了力的。
大宋的這些勳貴外戚們,可都是很捨得投資的。
甚至可以說,他們已經具備了現代的風險投資家們的意識。
在多數時候,這些人其實是更願意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的。
他們投資(嫁女兒)的時候,是真的做到了看人,而不看家世。
大宋不知有多少寒門讀書人的第一桶金,就是來自那些高門大戶。
這些人就是靠著妻子的嫁妝,才撐到了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正是因此,汴京城裡才有那麼多的汴漂,戀棧不去。
好多人都是寧肯餓死在汴京城,也不肯回老家。
因為,這些人真的見過,甚至就是他們認識的人——之前還是個窮措大,在老家連媳婦都娶不起。
但,一朝得了人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