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宋自立國以來,就一直在補貼汴京糧價。
一斗稻米,在蘇州、揚州,售價一百錢到一百二十錢。
汴京城,還是售價一百錢到一百二十錢之間。
正是低廉的糧價,讓汴京城的百萬軍民衣食無憂。
那麼問題來了,是誰在替汴京軍民負重前行?
答案是整個天下!
戶部每年都會拿著天下賦稅,補貼汴京糧價。
此外,為了讓漕糧入京順利,漕司的十幾萬軍民,日以繼夜,不辭辛苦的奔走在大運河上。
而今年大旱,不止使得大運河沿岸的州郡歉收。
也讓大運河水位下降,漕船入京的數量大減。
為了穩定糧價,戶部和開封府,不惜代價,從河南府、大名府還有京東路調糧入京。
而戶部這樣不惜代價的調糧入京,代價自然是巨大的。
光是在僱人上,就至少花費了數十萬貫。
這也是呂公著,會默默支援大理寺、祠部、開封府對汴京寺廟做的那些事情的原因。
國家太窮了!
這個家太難當了!
可是……
呂公著深深吸了一口氣,呢喃著道:“萬一,熙河真的發生了戰事……怎麼辦呢?”
從封樁庫拿錢?
太皇太后倒是好說,皇太后就不好說話了!
呂公著早看出來了,那位當今官家的嫡母,對封樁庫的每一個銅板,都看的很死。
今年淮南大旱,都堂想從封樁庫拿錢出來,嘴巴都說幹了,好說歹說,才讓這位慈聖娘娘點頭,取出了一百萬貫。
就這,還是官家說了話的緣故。
不然,她是會死死攥著封樁庫,一個銅板也不肯往外掏的。
別問,問就是——熙寧三十二庫、元豐二十庫,皆先帝所遺官家之產也。官家親政之前,吾不敢使其空一庫。不然,將來無顏見先帝於永裕陵!
所以,一旦有事,向太后肯答應從封樁庫裡拿個幾百萬貫出來應急就已經了不起了。
就這,估計還得勸上好一段時間。
所以啊……
“得想辦法籌錢才行!”呂公著說著。
他是反戰,也不願意開戰。
但是,一旦開戰,前方軍需、賞賜的籌集,就是他這個右相的職責所在。
就像他當年出任樞密使盡管他極力反對先帝的五路伐夏戰略。
但反對歸反對,大軍出發後,他控制的樞密院,沒有短過前線一個銅板,也沒有少送過一副甲冑到陝西。
可謂殫精竭慮,費勁心思。
而且,前線傳來戰敗的訊息,他也沒有說什麼。
依然是默默的做事,幫著收尾。
直到一切都已經做完他才寫請郡奏疏。
這就是呂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