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立刻來到他面前:“大家有何吩咐?”
“母后如今何在?”趙煦問道。
“回稟大家,臣聽說,今日太后娘娘在保慈宮裡,與諸位先帝妃嬪閒聊。”
“皇太后、林賢妃、刑貴妃、武德妃等皆在。”
“哦……”趙煦點點頭,對他吩咐:“汝且去保慈宮傳話,便說今日天氣不錯,我欲請母后來福寧殿賞花。”
“諾!”
目送著馮景遠去的身影,趙煦咧起嘴來。
“呂陶呂元均啊……”
“倒也不奇怪!”
這一位,是三蘇的同鄉、好友,乃是皇佑四年的進士。
在舊黨之中,是出了名的頭鐵,也是一位標準的清流。
這個人的才華是不錯的。
熙寧年間,中過制科呢!
須知,在大宋,進士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成就。
這就是制科,制科的難度,不用多說,能考上的都是學術、才幹上上之選,大宋立國以來,迄今制科中者不過三十人。
其中一人,就在如今的都堂上——左相、申國公呂公著。
諸如蘇軾、李覯這樣的大文豪、大學者,也都是制科進士。
這位呂陶,自不一般。
而趙煦知道一個細節,昔年,舉薦呂陶參加制科的人,名叫:祖無擇。
這一位是嘉佑元老,資歷幾乎都快趕上文彥博了。
當年的古文復興運動,祖無擇積極投身其中,倡導學校,大興教育。
於是名動天下,享譽四方。
若無意外,他早已進入三省兩府,甚至足可成為像司馬光、呂公著的元老。
那麼,為什麼祖無擇沒有成為司馬光、呂公著呢?
答案是——他被王安石抓住了雞腳。
貪汙!腐敗!結黨!
一擊三連,祖無擇名聲盡毀,貶為忠正軍節度副使——在大宋,一個待制重臣,被貶某某節度副使,基本就是宣告天下:這個人罪證確鑿,而且皇帝很生氣,只是看在士大夫的體面上,才沒有重罰。
而跟著祖無擇一起消失在朝堂上的還有自大宋開國以來的兩個陋習。
一個是,翰林學士給人寫拜除制詞的潤筆陋規——舊制,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寫內外製詞,都有潤筆。
一般,翰林學士是一道制詞兩百貫,中書舍人一百貫。
祖無擇被貶後,學士院裡的翰林學士和都堂的中書舍人再也不收潤筆了。
另一個跟著消失的則是,開國以來的科舉,新科進士們給皇帝獻的謝恩銀。
是的,你沒有看錯!
在熙寧之前,新科進士們,在釋褐的那一天是要給皇帝獻謝恩銀的。
也不多,一個人一百兩,童叟無欺。
於是三年一次科舉,每次錄取兩三百的進士,皇帝可以藉此拿到兩三萬兩白銀,可謂美滋滋。
而外戚們就更美了。
每到這個時候,就是他們發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