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點點頭,答道:“是有此事。”
“老身和太后,也一直在此為煩惱呢!”
向太后跟著點頭,嘆道:“是啊,朝中大臣,皆是上上之選。”
“譬如那翰林學士承旨鄧潤甫、戶部尚書曾布,皆有宰執之材,吾與太皇太后一時難以決斷!”
趙煦微笑著道:“曾尚書、鄧學士,皆天下知名之士,國家股肱。”
但他心中知道,這其上是慶壽宮和保慈宮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
不要看如今的慶壽宮太皇太后和保慈宮向太后,婆媳相處融洽,在多數問題上總能達成一致。
但那是向太后在很多問題上主動退讓、尊重慶壽宮的結果。
實際上呢?
婆媳之間,豈能沒有矛盾?
何況,牽扯到的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
慶壽宮更傾向勳貴外戚,保慈宮更傾向士大夫。
也就是向太后性子柔弱,不愛爭搶。
換一個性子的人在她的位置上,恐怕兩宮之間早就面和心不和,甚至鬧得不可開交了。
可是,有些東西,終究是不能輕易退讓的。
執政大臣的人選,就是其中之一。
保慈宮想扶翰林學士承旨鄧潤甫上位執政,慶壽宮想讓從先帝重病開始,就為慶壽宮智囊的曾布遞補。
這就是執政難產的關鍵。
其他什麼猶豫啊、人選太多啊,朝野紛爭啊,都只是表象。
這也是左相韓絳、右相呂公著不敢催促、決定的緣故。
這兩個老狐狸早就看出端倪來了。
向太后笑著繼續說道:“此外,御史中丞李常、禮部尚書曾孝寬、吏部尚書韓忠彥以及兵部尚書呂大防等人,也都有被人提及,也都是朝野公認的宰執人選。”
太皇太后頷首:“正是如此!也正因如此,老身和太后才一直無法做出決定。”
兩宮當然絕不會讓人輕易看出她們在執政任命上,已經有了分歧。
趙煦聽著,點點頭,感慨道:“皇考留下的能臣幹臣,竟是如此之多!”
“是呢!”兩宮點頭,紛紛說道:“諸卿皆乃一時才幹之選,但東府卻只有一個執政空位,不知如何抉擇呀。”
趙煦微笑著,給出他的方案:“太母、母后,何不將章相公空出來的那個執政之職,一分為二?”
“這樣都堂就可以進二賢了。”
兩宮聽完就對視了一眼。
她們倒不是沒有想過,將目下都堂的執政擴編。
讓執政帶職,從中書省左右丞帶門下省門下侍郎,拆成多執政。
透過增加宰執數量,分擔政務,以此渡過垂簾時期。
只是,此事說易行難。
歷代以來都是有制度的,在過去大宋實行的事三相兩參、兩相三參之制。
元豐改制,雖然廢除了這個傳統,但東府的人數大體保持了五人。
如今,若是將執政的帶職拆成一個個獨立的執政。
這必然讓執政數量突破過去的限制。
也會讓東府的蘿蔔坑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