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太皇太后也只是隨口說了一句類似發洩一樣的話,就轉過了話題。
“呂學士是大行皇帝欽定的官家託孤重臣……”
“此番入京,未知於國政、朝政上,可有進言之處?”
“若有,還請學士直言!老身和皇太后還有官家,都將洗耳恭聽!”
呂公著連忙起身,先觀察了一下那位御座上的少主。
發現他依舊保持著相同的坐姿,於是持芴再拜將早已經打好的腹稿,奏報上去:“啟奏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
“臣遠從外服,奉詔入京,陛見皇帝陛下於殿上,恭聞兩宮慈聖聖訓……”
“臣竊以為,皇帝陛下初登大位,宜當以修德為要!”
“且,皇帝陛下雖則神聖睿知,然則治學之事,亦不可不重……”
“臣聞:武侯曰: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衰敗,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
“臣,誠惶誠恐……”
“乞兩宮慈聖,選君子正人,近於皇帝陛下左右,侍讀、講學,以助陛下修聖人經義……”
兩宮聽了,都是點頭贊同。
尤其是太皇太后,她忙於政務,也確實抽不出太多功夫,教導官家讀書。
一直想要讓經筵官們入宮,給官家講書。
但,看著那些經筵官……蔡卞、陸佃、許將、朱服……不是王安石女婿就是王安石門生。
翰林學士曾布雖然學問好,人品也端正,可他只是一個人。
況且這個人也和王安石有些關係,太皇太后其實也不大願意曾布直接入宮到君前講書。
而司馬光之前確實推薦了幾個人,太皇太后也覺得不錯。
但現在不是司馬光惹惱了她嗎?
若是直接用了司馬光舉薦的人,那不是等於和司馬光服軟,等於在說:老身錯了嗎?
這怎麼可能?
所以,就一直拖到了現在。
如今,聽到呂公著提及此事,太皇太后看了一眼向太后後,看到向太后也點頭後,就道:“學士所言,老身和太后也是深以為然!”
“不瞞學士,官家雖然年紀小,但聰俊的很呢!”
“老身和太后這兩個多月在宮中,教導官家讀書,如今官家已經差不多讀通了整本春秋!”
“翰林學士也都說:聞漢明帝八歲通春秋,今官家八歲亦通春秋,我朝治世可期矣!”
呂公著雖然早就聽說過,少主在兩宮輔佐下,讀通了春秋。
但親自被兩宮證實,還是讓他震撼不已。
於是,連忙拜賀:“皇帝陛下神睿早知,老臣為天下賀……”
就聽著太皇太后說道:“呂學士,天下名臣,必知天下君子所在……”
“還請學士,舉薦一二……”
呂公著持著朝笏,再拜說道:“老臣惶恐,陛下讀書之事,本不該干預……然為天下社稷……”
“老臣斗膽,試為兩宮慈聖舉之……”
“承議郎臣程顥,天下宗儒,國家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