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殿中宰臣皆知,高太后、向皇后也明白。
鄧潤甫和曾布兩人,很快就得到他們需要的一切。
兩人分別坐到案前,開始研墨,同時回憶著學士院中存檔的國朝立儲制詞內容。
主要考慮的方向,是真廟冊仁廟為太子的制詞以及其中的典故,以免用同了或者用混了。
若是那樣,那就真的是遺笑天下了!
就連北虜、西賊都會笑話!
所以,這個事情必須慎重再慎重。
很快,無論是鄧潤甫還是曾布,都發現了一個問題。
兩人抬起頭,看向宰臣們,也看向那帷幕之中的皇太后與皇后身影。
鄧潤甫和曾布,都是起身,持芴禮拜,問道:“臣等斗膽昧死,敢問皇太后殿下、皇后殿下,陛下可有旨意,康復御殿之前,軍國之事,如何處置?”
帷幕之中,沉默了下去。
宰執大臣們,也都持芴低頭。
良久之後,帷幕內的高太后,才終於出聲問道:“兩位學士,未知國朝故事如何?”
鄧潤甫持芴答道:“臣啟奏皇太后殿下:國朝故事,乾興時以皇太后權同聽政!”
這是迄今為止,大宋唯一一個可以依據和考證的少主在朝的典故了。
高太后聽著,頗為滿意,於是,便問群臣道:“老身婦孺之輩,於此國朝典故,並不知悉……未知諸位髃臣以為,鄧學士所言如何?”
群臣互相看了看。
然後,大多數都將視線,看向了那個跪在御前的皇子。
過去種種故事,在這些宰臣心裡面跳動。
每個人都知道,現在說錯一個字,未來就可能禍及家族。
他們現在不僅僅要考慮高太后。
也需要考慮,那位跪在御前的皇子,明天的太子,未來的天子的態度。
更得好好想想,帷幕之中的向皇后的態度!
原因很簡單。
高太后是天聖年間生人,如今已經五十有二。
而皇子卻只八歲,皇后也不過四十。
萬一說錯了話,表錯了態度,未來可是要被拉清單,被清算的。
在群臣都在思考的時候,王珪卻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他立刻就持芴拜道:“臣珪冒死進奏皇太后殿下:乾興故事,確實如此!”
“當請皇太后殿下,權同聽政,以俟陛下康復也!”
王珪一開口,蔡確就已經看了過去,他的眉頭也皺了起來。
只在心中,轉了幾轉,猶豫片刻,蔡確就硬著頭皮,持芴奏道:“臣確冒死上奏皇太后殿下、皇后殿下:若依乾興故事,則當是皇后殿下權同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