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了,花錢買來的聯署,對於一個閣臣來說,那就是個笑話。
就算他徐嵩最後能留下來,估計也失了閣臣的體面。
一個沒有體面的閣臣,還能使喚得了那些猴精的京官嗎?
這謠言是假的,有人想中傷徐嵩。
突然,至正帝的腦中恍若一道閃電劃過。
這時,他重新拿出那本奏疏,細細看了起來。
翰林院、六部官員,在這其中佔了大多數。
翰林院那幫人,不管是何目的,但因為是掌院學士發動的聯署,他們簽名那是看在上官的面子上。
禮部,那也是邱騰的地方,這些人簽名也情有可原。
再看看其它人。
吏部、戶部、工部、刑部人數都差不多。
兵部聯署的人最全。
要是沒有聽到陳洪所說的【謠言】,至正帝還沒發現。
但結合【謠言】一看,這聯署本子上的名字人為操縱的痕跡就呼之欲出了。
兵部官員因為是徐嵩管著,所以聯署最全,這可以理解。
為什麼其他四部人數看起來跟兵部差不多?
而且四部聯署的人沒有一部超過兵部和禮部?
這是想拱火架秧子,又怕自己暴露,所以整出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痕跡。
這不是最關鍵的。
最關鍵的是,有人在外面傳的那些話,這是想把徐嵩徹底弄走啊!
這人是誰?
是那兩個人?
還是藩王?
至正帝陷入沉思。
不過,這也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只要有人想著徐嵩走,說明徐嵩就對他有用。
藩王的事,起因為何,沒有人比他這個當皇帝的更清楚了。
所以,徐嵩不能走,他一走,誰來擋在自己和藩王中間?
徐嵩一走,藩王們要錢,豈不是直接要到朕的頭上了?
反過來一想,徐嵩不走,那就留著徐嵩跟這幫宗親們繼續糾纏吧!
想到這,至正帝突然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