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和豬兒沒有讀過書,見徐鶴與周弼說得雲山霧罩,很快便失了興趣。
徐鶴笑道:“你們都久未回家休息了,我這裡給你們備了點東西,小二,帶一份給伯伯嬸子和丫頭,豬兒,你自己留一份,給鄭大伯捎一份去!”
小二聞言,還想推辭,但豬兒卻毫不客氣笑道:“你這人雖然有些讀書人的迂腐,但做人還是不錯的,行,那我回去住兩天,等過兩天我就回來!”
送走了二人,徐鶴沒有著急跟周弼商量此事。
而是讓他稍等,自己細細思索剛剛他的話。
周弼剛剛這段話,出自《左傳·定公十五年》。
當年周天子將齊地分封給姜子牙,建立了齊國,魯地分封給周公,建立魯國。
因為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便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到了魯國,成為第一任魯君。
後來,魯國國君又在封地內分封了一個附屬國,就是邾國。
《左傳》裡的這件事發生在魯定公十五年,邾國國君邾隱公到魯國朝貢,子貢恰好在旁觀禮。
按照周禮,邾隱公要向魯定公獻上“璞玉”表示忠誠。
這時候,邾隱公將玉舉起,高昂著頭,而魯定公則低頭垂目,態度謙卑。
看到這種請形,子貢感慨:照這麼個請況看,這倆國君都要死了。
啥?為啥就都要死了?
子貢分析說:“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
在古代,“朝祀喪戎”是很莊嚴的四件事,其中的每一項流程,都有細緻規定。
兩位國君在正月裡相見,這是不合法度的。
最應遵守法度的君主卻不守法度,要麼他們是被脅迫,屬於無奈之舉;要麼他們自己心中,早已毫無法度。
這兩種請況,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是好現象。
周弼其實是在用這件事,隱晦地表達了沈家兩個公子,沈瑄和沈玞的關係。
沈瑄本來是家中嫡子,說話做事,弟弟都要給予尊重。
但因為母親早死,父親續娶小姨,他這個嫡子便尷尬起來。
可能在沈翰看來,反正你沈瑄的母親和沈玞的母親是親姐妹,我也是給你這個嫡子考慮了很多,給了你該有的體面。
但實際上呢,因為沈王氏得寵,他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在京做官,小兒子又受沈翰溺愛,他這個嫡子,在家中反而尷尬。
一個家族,是非常講究嫡庶尊卑的,如今的嫡子沈瑄,其實就是當年的魯定公,而沈玞也可類比邾隱公。
明明你是個庶出的弟弟,卻屢屢讓嫡兄難堪,甚至在外人面前,也不給嫡兄的面子。
這說明什麼?
【最應遵守法度的君主卻不守法度,要麼他們是被脅迫,屬於無奈之舉;要麼他們自己心中,早已毫無法度】這句話,不正是沈家目前最大的隱憂嗎?
有人肯定覺得子貢或者周弼這些話都是迂腐之言。
但孔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現在很多人將這句話誤解為孔子這老頭兒太迂腐,不想著好好做事,卻在乎虛名。
其實孔子說的是——
無論做什麼事情,你要先過了心裡的那個“坎”,如果心裡疙疙瘩瘩,那說話做事都會不順。
這句話換成《華嚴經》裡的表達,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