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筲之徒,斗筲之器,斗筲之才,這其實是三個成語。
最早出現在班固的《漢書·公孫劉田等傳贊》裡。
原文就是剛剛謝德夫唸的那句【斗筲之徒,何足選也】。
什麼意思呢?
【鬥】在場的人都知道,容器,十升為一斗。
但【筲】這個字就比較罕見了,這也是一種盛米的容器,十二升為一筲。
斗筲之徒是形容一個人器量狹小。
歐陽俊皺眉道:“亮聲,斗筲二字難道有什麼說法嗎?”
徐鶴點了點頭,指著謝良才桌上那本府學裡發的《四書集匯》。
這本書是朝廷官印,進入州府縣的諸生,人手一本的四書校正版。
因為四書中有不少錯漏,所以科舉時,一切以官印的《四書集匯》為準。
徐鶴翻開首頁,上面只有兩個大字《論語》,接著他又翻了十二頁,這章是《論語·子路》的第十二篇。
其他兩人湊近一看,只見原文寫道:“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但當他們接著往下看到此章最後時,驚訝地合不攏嘴,原來就是頁尾,赫然寫著一句話。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一時間,驚訝、恐懼、興奮、茫然這些情緒,瞬間湧上三人心頭。
這……這就是這次鄉試的四書題?
眾所周知,鄉試三場專重首場,而首場尤重首篇。
首篇是什麼?
不正是四書題?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題目真的如徐鶴所猜,那隻要把這章熟記,然後找出歷朝程文,或者找人捉筆,那買題之人真的就能高中。
事態嚴峻,三人都在腦中想著該怎麼辦。
半晌後歐陽俊臉色嚴肅道:“我等寒窗苦讀,為了就是科舉中榜、光宗耀祖。此輩蠅營狗苟,置我等苦讀之人於何地?”
謝良才點了點頭:“聽出是誰的聲音了嗎?”
徐鶴搖了搖頭。
突然,歐陽俊臉上一驚道:“不好,我們可能是中了別人的圈套。”
徐鶴與謝良才驚疑不定地看向他。
歐陽俊道:“我祖父是武宗朝的舉人,他跟我爹說過,在他鄉試時,甲某與乙某同為舉人卻有嫌隙,甲某鄉試前在書院聽到有士子對其相好的說,他已知鄉試考題,今科必中桂榜。”
“甲某聽到後,湊了過去細聽那士子說話,最後果然聽到一題名曰【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甲某心喜,回去後鑽研此題,後果然高中!”
“誰知發榜之日就被甲士帶走,說有人舉他是考前已經知道了題目。”
“後來傳說,甲某就是被乙某請的人栽贓!”
徐鶴和謝良才聽完後面面相覷,身上不知不覺中冒出一身冷汗。
剛剛還因為聽到了此次鄉試的四書題而興奮的歐陽俊,被自己的話嚇出一聲冷汗。
他們和故事裡甲某的遭遇不能說相似,簡直就是一模一樣啊!
徐鶴面色凝重道:“現在想來,克用兄說的很可能是真的。”
謝良才皺眉道:“哦?為什麼這麼說?也許就是個巧合呢?”
徐鶴搖了搖頭:“對方把人約在雅間,商量掉腦袋的事情,竟然不檢視隔壁人有沒有全走?此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