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年關,又正值傳說中的小冰河時期,徐鶴寫完後凍得有點吃不消,於是趕緊起身交卷去了。
嘩啦啦的一陣作響,引動了無數府學生轉頭看向徐鶴的方向。
彭汝玉和李知節聽到動靜,臉上頓時一沉,這麼快就交卷了?有沒有搞錯。
但一看是徐鶴……
哦,沒事了。
這小子向來捷才,寫文章是真的快。
見徐鶴交卷,王良臣也很期待。
等徐鶴來到堂下,躬身一禮道:“大宗師,學生已經寫好!”
王良臣笑著點了點頭,然後示意身邊小吏將他的卷子拿了上來。
接到卷子,王良臣沒有第一時間去看,這次歲考,他出的題目其實是有兩個小陷阱的。
一是破題能不能破美玉,也就是每個人的才華,或者說道。
二則是,這文若是寫了美玉,卻很難寫出新意,儒家專以美玉比如君子有道。
寫爛了的題目,想要寫好,那更是難上加難。
他很期待,徐鶴這個小三元的海陵才子,究竟會不會中他的圈套,或者說能不能寫出新意來。
展開卷子,王良臣一看文章頓時便笑了。
果然難不住這小子。
【舉美玉以立言,若不容輕視其有焉。】
孔子拿美玉做比喻進行討論,則不可輕視人擁有美玉一樣品質的價值。
這小子果然繞開自己設的陷阱,沒有寫出仕,而是專寫美玉。
此時的李知節心裡那個著急啊,他也很想看看自己學生的文章究竟寫成了啥樣。
但一看到王良臣的笑臉,他立馬就放下心來。
果然,王良臣是越看笑意越盛。
為啥?
徐鶴這傢伙也認識到了,寫美玉寫君子,這都是寫爛掉的玩意兒。
怎麼寫出新意來?
摳字眼唄。
看題……《有美玉如斯》!
這傢伙直接把題中五個字拆成【有】、【美】、【玉】和【斯】這四個字來闡發。
有人說,這特麼不是咬文嚼字嗎?
一丁點都沒錯,要放在後世,你這麼寫申論,肯定過不了,但這是科舉八股,咬文嚼字也很重要的。
這四個字就是四個層次,分別對應【破題】、【承題】、【起講】、【入題】。
層層遞進,一下子把孔夫子的話肢解之後,按字闡發。
尤其是第一個字【有】,相信很多人都會忽視。
但徐鶴卻在破題和承題上肯定【有】的重要,起講又從反面假如【沒有】將會如何,“入題”再從正面肯定【有】,反擊正攻,深得拆題字法之要領。
這種寫作手法,後世時明朝都還沒發明,一直到了清朝,才被人拎出來,專門應付這種老生常談題型。
所以,當王良臣看到這文章時,初時有些新奇,接著便是恍然大悟,原來這種題目還可以這麼闡發?
學到了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