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
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晉大軍透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
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裡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
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
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裡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就這麼個唇亡齒寒的小故事,看起來很簡單,但為什麼歐陽俊會專門挑出來考校徐鶴呢?
因為在春秋三傳中,關於這個故事都有出入。
《左傳》中說,滅虢國時,虞國是出了兵的,而且是甘願做晉國的先鋒。
最後攻克夏陽這個要塞,也是兩軍協力的結果。
而《穀梁傳》中所述:“虞無師。”也就是虞國沒有出兵的意思。
《公羊傳》裡也有這件事的記載,但終其全文,並沒有虞國出兵的記載,只提到了借道。
甚至三家說晉滅虞的時間也不同。
虞、虢都是小國,虞賢臣宮之奇看出晉國居心不良,有各個擊破、一箭雙鵰的用意,勸諫虞君不要上當。
虞君不但不聽,而且自告奮勇願出兵開路打頭陣,幫助晉國攻下了虢邑夏陽。
這以後的事,《穀梁傳》所述與《左傳》有點不同。
《穀梁傳》以為晉國當年就滅了虢國,五年以後又滅虞。《左傳》則以為晉拿下下陽(即夏陽)以後僅作為據點,未即滅虢。
三年以後,晉師再次假道虞國,揮軍南下,滅了虢國,還師途中把虞國也滅了。
虞君終於做了俘虜。
不過,這點出入,不是歐陽俊的考驗範圍,可以略過不提。
徐鶴苦笑著搖了搖頭對歐陽俊道:“學兄的本經看來是《春秋》吧?”
之所以他會這麼問,是因為《春秋》的內容比較少,通常分別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刊作為一本成為士子的本經。
歐陽俊之所以出這個問題,顯然是他在研讀本經時,發現了三傳記載的出入。
歐陽俊詫異地看向徐鶴:“這題你也知道了?你你你的本經也是《春秋》?”
謝良才笑道:“歐陽兄,我這弟弟本經為《詩》。”
瞭解其中三味之人聽到這話全都驚訝了,雖然十三經都是士子必習,但這小子未免看書也太認真了吧?
不是自己的本經,竟然研究得也如此透徹。
歐陽俊再也不敢小看徐鶴,做了個請的手勢,請他回答。
徐鶴組織了一番語言,開口道:“三傳記載有出入,究竟哪一家說法可以採信?”
“史家的解釋可能會傾向於《左傳》,理由有二。一,《穀梁傳》傾向於是經,手段是解讀,目的是彰顯觀點;左傳則更多的是史,手段是敘事,目的是記錄事實。習慣上說,史家一般會傾向於敘事風格;二,一般認為《左傳》的成書時間是戰國中葉,《穀梁傳》和《公羊傳》則是西漢。以常識論,《左傳》成書更接近事件發生時間,會相對可信一些。”
此言一出,頓時有人憋不住想說話。
徐鶴笑道:“大家稍安勿躁,我還沒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