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鶴聞言心中大喜,他連忙掙開手臂,躬身行禮道:“請大人出題相試!”
李縣令見他答應得如此乾脆,心中暗暗點頭:“看他作態,似乎不是胸無點墨之人!”
黃有才見徐鶴死裡逃生,心中不由大急,不過轉念一想,這小子因為家貧,十二歲才入學。
社學入學先學《百家姓》、《千字文》,後來是《小學》、《孝經》,再後來才是《四書》……也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看起來似乎不多,三年裡怎麼也能背出來了。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這期間,學童還要起影格寫仿字帖練字,還要跟著夫子逐字逐句熟讀背誦上面所學經義。
一邊背,夫子一邊告訴你是什麼意思。
一經通,才能學習下一經。
整個蒙童的社學是十分講究步驟的。
而據黃有才所知,三年以來,雖然徐鶴讀書非常用功,但也不過剛剛學完《論語》、《大學》和《孟子》,《中庸》則根本未曾涉獵。
這次之所以參加縣試,不過是夫子為了讓他提前適應考試,所以才給他找了結保之人,報了名,事實上,壓根沒指望他能考中,畢竟經義都沒學完,八股文章更是無從提起。
這樣子能考中才怪。
想到這,黃有才心中大定:“如果一會兒李縣令考察徐鶴《四書》,就算他別的答得都很好,只要《中庸》不會,我就說他帶著小抄就是為了《中庸》這一經,保管他徐鶴有口難辯!”
這邊,李縣令見徐鶴一經準備好了,於是沉吟了一下便開口問道:“【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接~~~~”
徐鶴毫不猶豫地答道:“【曰:思無邪!】”
這道題很簡單,出自《論語》,李縣令見他答出,點了點頭道:“解~~~~”
徐鶴組織了下語言回答:“聖人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回答:思想純真無邪!”
這道題屬於送分題,只要在社學進學之人,大多能回答出來。
李縣令試探結束後這才正式開始出題了。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接~~~~~”
徐鶴聞言根本不慌:“【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李縣令這題出自《孟子》·盡心章句。
之所以出這題是因為《盡心章句》在《孟子》的下半部分,如果僅僅翻讀幾頁之人是絕對看不到這句話的。
但讓李縣令很滿意的是,徐鶴不假思索便回答了上來。
聽到這,他面容終於稍稍和緩了一些,只見他溫聲道:“可能釋義?”
徐鶴躬身答道:“不信任仁德賢能的人,那國家就會缺乏人才;沒有禮義,上下的關係就會混亂;國政荒廢,國家的用度就會不夠。”
這番解釋清晰明瞭,要知道,在古代,讀書可是高門大戶的專利,為什麼?因為人家有專門的經學釋義,也就是四書五經的工具書。
你光是讀經,卻不理解,那讀了跟沒讀一樣,而這些高門大戶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們可以查到工具書,讀書能夠理解,自然學習效果一日千里,非平民子弟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