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份報告中,調查機構還統計了學生們用智慧手機上網都幹些什麼。
聊天、玩遊戲、看影片是學生們使用手機最主要3個場景。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有20%左右的高中生會透過智慧手機等移動裝置來看電子書。
自1996年開始,島國的出版行業就一直在下滑,其中下滑幅度最大最明顯的,就是雜誌。
為什麼雜誌會賣不出去呢,原因有很多,人口減少、經濟泡沫破碎、娛樂方式的多樣化、資訊渠道的多樣化,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雜誌的生存。
如果說人口和經濟還只是大背景,那麼人們娛樂方式和獲取資訊方式的轉變,無疑就是衝擊雜誌生存的根本問題。
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比雜誌更及時、更豐富、更廉價,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雜誌銷量急劇下滑再自然不過。而雜誌賣不掉,就導致了出版社從雜誌中獲得的廣告收入大幅減少,同時,以雜誌為主要產品的小書店也因此難以為繼,小書店減少導致雜誌的銷售渠道縮小,形成了惡性迴圈。
根據《傳播媒介書2018》的資料,島國整體出版市場已經連續20年萎縮,現在幾乎已經回落到1980年的水平。
仰賴著雜誌市場的漫畫市場自然也是不斷衰退。
其結果就是,像集英社、講談社、小學館等大型出版社的盈利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在出版收入不斷下降的同時,這些出版社開始加大對於網際網路和電子書籍的投入,可以明顯看到從2015年開始,電子書籍的收入在不斷提升。
毫無疑問,大環境的轉變,使得大型出版社都紛紛開始了轉向,逐漸從雜誌出版上抽身,轉到網際網路和電子書上面去。
這一點在極度依賴雜誌的漫畫市場有著再顯著不過的體現。雖然漫畫出版市場還在下滑,但是電子書的比例卻逐年在提升,甚至因此止住了整體下滑的頹勢。毫無疑問,對於像雜誌這種快速消費的出版物,從紙質出版轉向電子出版是大勢所趨。
島國的「文庫本(文庫本)」開本大致上相當於我們的平裝書、口袋書。其在誕生之初,目的是為群眾提供廉價、便捷的閱讀方式。價格低廉、袖珍便攜是文庫本的最大的特徵,也是優勢所在。即便是手頭拮据、與精裝書無緣的學生,也能透過文庫本讀到各種經典名著。
但在電子書面前,這兩項優勢明顯蕩然無存。電子書還具備容易購買、無需存放空間的優勢。對於快速消費的閱讀產品而言,比紙質書優秀太多。
特別是在使用交通工具的之類的通勤場景中,可以在智慧手機之類裝置上閱讀的電子書要比紙質文庫本要方便得多。
讀者閱讀方式的轉變,加速了文庫本這一形式的衰落。
讀者群體的遷移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促使出版社減少對輕的投入,轉而推廣針對20歲以上讀者的新品類。不論是比較通用的「輕文學」還是角川力推的「新文學(新文芸)」都是近幾年迅速發展的市場。
面向20歲甚至30歲的社會讀者,使用尺寸更大的單行本開本,幾乎是輕2倍的價格,通常是1000日元以上,是這個品類和輕最大的區別。而角川在這方面顯然比其他出版社更加激進。
原野真吾聽著真田二哉大吐苦水連連點頭。
似乎是有些累了,真田二哉緩了一會兒,看著他說道:“原野桑知道角川系的戰略嗎?”
原野真吾點點頭,角川系他怎麼能不知道,那才叫輕行業的絕對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