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從不怕潮溼,總愛在溼度80%以上的陰溼天地裡生活。
如果被水沾溼或過河涉水後,也可以象狗一樣把身上的水抖掉。
它們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
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都會睡夠2~4個小時。
它們睡覺時要麼平躺、要麼側躺、要麼俯臥,要麼伸展或者蜷成一團。
正是因為它們喜歡蜷成一團,所以得了個“滾滾”的雅號。
它們有時會象貓一樣把身體伸直,前身伸開,後半身抬起,讓身軀靈活舒展,或前肢直伸打哈欠。
路崢在芙蓉城動物園瞭解到,飼養員每天會分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
它們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
它們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並用手遮住眼睛。
路崢看到,它那胖嘟嘟的身體和他那內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尤為可愛。
路崢聽講解員說:這是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裡面,有充足的食物,沒有天敵,沒必要行動很快。
正是這種慢吞吞的動作使它能夠儲存充足的能量,從而適應低能量的食物。
據講解員介紹:大熊貓還保留著食肉動物的那種較為簡單的消化道,沒有食草動物所具有的專門用於儲存食物的複雜的胃和巨大的盲腸,腸胃中也沒有用於把植物中的纖維素發酵成能吸收的營養物質的共生細菌或纖毛蟲。
它們為了獲得所需的營養,唯一的辦法就是快吃快拉、隨吃隨拉。
一隻體重100公斤的成年大熊貓,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時,吃掉10~18千克的竹葉和竹稈,或者30~38千克的新鮮竹筍,同時排出10 多千克糞便,才能維持新陳代謝的平衡。
大熊貓的食物營養低劣,不能有過多的能量貯存。
它們為了儲存能量,必須控制能量消耗過大的活動。
因此,它喜歡在平緩的地方行走,避免爬坡。
因為它們的前掌上的五個帶爪的趾是並生的,此外還有一個第六指,即從腕骨上長出一個強大的籽骨,起著“大拇指”的作用,這個“大拇指”可以與其他五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東西、爬樹等。
大熊貓善於爬樹,也愛嬉戲。
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藉以迴避強者的一種方式。
野外的大熊貓有時還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鍋盆桶具,尤其是圓形的器皿當成玩具,玩耍後棄置山野。
有時它們還和羊、豬等家養的牲畜親善,隨著同吃同住。
大熊貓性情總是十分溫順,初次見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頭低下,不露真容,顯得很害羞。
大熊貓在野外與人偶然相遇時,它們總是採用迴避的方式。
它們很少主動地攻擊其他動物或人,它們通常在發情季節發生內部衝突,特別是當三到四隻雄性追求一隻發情的雌性時。
有時候,雌性和雄性也會發生爭鬥。
另外一種就是一但當上了媽媽,其小寶貝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即便是關懷看望,也會惹怒母親大動肝火,張牙舞爪,動手動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