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了,你先退下吧。”趙俊臣揮手說道。
~~~~~~~~~~~~~~~~~~~~~~~~~~~~~~~~~~~~~
當書房中只剩下趙俊臣一人後,趙俊臣開始若有所思。
“一個人的精力終究有限、也有思維誤區的存在,無法面面俱到,總是會顧此失彼……或許,除了官場上的朋黨與盟友之外,如今也應該在府裡建設一支忠於自己的幕僚團隊,除了平日裡可以幫著自己出謀劃策、查漏補缺之外,也可以讓他們專門負責一些不大重要的事情與計劃,為自己減輕些壓力……”
暗思之間,趙俊臣卻輕輕嘆了一口氣。
其實,趙俊臣早就有建立幕僚底班的打算,但奈何在趙俊臣眼中,適合成為自己府中幕僚的人才,實在不多。
…………
所謂的“人才”,雖然並不會遍大街都是,但只要認真尋找,也總會找到一些。
奈何,如今的趙俊臣若只是想要在朝堂中與人爭權奪利也就罷了,但趙俊臣的計劃顯然不僅只是如此——還要陷害太子朱和堉、還要設法擺脫德慶皇帝的控制、還打算在暗中控制一些軍鎮軍隊、甚至日後還會有更加大逆不道的圖謀——這些事情,一旦被他人得知,趙俊臣立馬就會迎來天大的麻煩。
所以,趙俊臣對幕僚的要求,不僅需要聰明,更也需要忠心。但在許多時候,所謂“忠心”與“聰明”,往往會是截然相反的兩種特質。
雖然以趙俊臣的謹慎,並不會把自己所有的圖謀都透漏給幕僚們知道,但僅只是一部分訊息,也就足夠聰明人猜出許多事情了。
這也是趙俊臣雖然勢力影響漸大,卻遲遲都沒有招募幕僚的原因所在。
更何況,趙俊臣在這方面野心頗大,不同於其他官員只是招收一兩個親信幕僚幫著出主意,而是打算建設一支“幕僚團隊”,類似於後世的國家智庫,並根據幕僚們各自的特長讓他們各司其責負責主持某些計劃,從根本上防止類似於肖文軒的意外情況再次發生。
但如此一來,人才缺口就變得更大了。
…………
“人才難尋啊……這不同於官場上的那些朋黨盟友,還需要自己來尋找與培養……如今自己所圖甚大,也遠遠偏離了臣子之道,所以這幕僚的人選,不僅需要才學智慧,更需要忠心耿耿,否則根本不足以共謀大事,然而如此一來適合的人選只會更少……
方茹有心機有決斷,也是對我一心不二,奈何只是府中侍妾,身份不適合拋頭露面,而且見識上也終究欠缺了些,如今由她負責情報與滲透,就已是極限了……
許慶彥更別說了,只適合跑腿……
魏槐倒是一個合適的人選,有能力有謀略,是我讓他擺脫了只能在人前裝瘋賣傻的局面,對他恩同再造,他也需要藉助我的力量復仇,因此對我也算是忠心耿耿,奈何他還要幫著我處理西廠的事情,本身也是個殘疾,恐怕也分不出精力做其他事情了……”
這般想著,趙俊臣輕輕搖頭。
只是,雖然困難,但趙俊臣並不打算放棄。
如今,越來越多的計劃,只是由趙俊臣一人來謀劃主持,越來越多的壓力,也只是由趙俊臣一個人承擔,越來越多的意外狀況,也只能由趙俊臣自己來應對——如此一來,容易出紕漏不談,趙俊臣本身也覺得越來越力不從心,總是需要找人幫襯一些。
就這樣,思來想去,趙俊臣突然想到了在會試中落榜的肖文軒。
趙俊臣還記得他見過肖文軒後的印象——他能看透世事人情,卻看不透周圍人心,聰慧敏銳也不缺才學,卻又不懂自保,有些有些不容於現世的激進思想,但即不成系統,也不知如何實現,雖然注重實際與利益,但卻又性子孤傲容易得罪人——簡單的說,這個人若入官場,怕是前途暗淡,但若是能歷練一番,倒是一個適合當幕僚的人才。
事實上,當初在見到肖文軒之後,趙俊臣認為此人不適合在官場上發展,就有過把他收為幕僚的想法,奈何後來事情越來越多,竟是忘記了。
而且,看肖文軒一向以來的所作所為,所謂“忠君愛國”之類的思想怕是對他影響不深,又與趙俊臣早有前緣,趙俊臣自信,只要自己手段得當,不怕那肖文軒不會為自己忠心效力。
“或許,這次肖文軒落榜,雖然日後在朝堂上會少了一個可以信任的朋黨,但對我而言卻未必是壞事,畢竟對我如今而言,朝堂上的朋黨好找,但府中可以信任的幕僚卻難尋……恩,待杏榜公佈後,恐怕要再去見一見這個肖文軒了。”
想到這裡,趙俊臣表情微緩,雖然僅只是第一個人選,但萬事開頭難,只要走出第一步,接下來的道路或許就會順暢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