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弟,你造的這是啥?”
村裡的木匠有點搞不清楚,前幾天,周益民就找他打造了這玩意,櫃子不像櫃子。似乎還不完整,還有別的零件需要安裝,所以他看不出是做什麼用的。
“這是打麥機。”周益民告訴他。
還有點別的零件,他已經讓鋼鐵廠那邊幫忙打造。
其實,就是小麥脫粒機。
脫粒機在國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甚至在18世紀40年代的時候,蘇格蘭人就發明了最原始的脫粒機,那種脫粒機由水力驅動的一系列連枷結構組成,其能力相當於30個勞動力。
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英國脫粒機的成功持續了 100年。在需求高峰期,英國製造的脫粒機成為許多國家的熱門選擇。
如今,海外都出現聯合收割機了。
而國內,收割小麥的方式還很原始,尤其是農村,幾乎還停留在人力收割。
農民們用鐮刀將小麥割下來,搬回碾場,將小麥鋪在碾場上,然後靠牲口帶石碌進行碾壓,一天碾一場,在天氣晴好情況下每個小隊碾完需要十天左右。
老支書急著買毛驢,也是為了這次收麥,他相信,有了更多的毛驢,小麥脫粒工作會更快。
“打麥機?”木匠一愣。
周家莊還沒出現過機械收割,自然也就比較陌生了。
“嗯!就是把割下來的小麥,往裡面送,就能脫粒,不需要用石碌碾,更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周益民解釋。
木匠看著眼前的“大傢伙”,難以置信。
就這玩意,能給小麥脫粒,不需要牲口拖石磙碾來碾去。
“還缺點什麼吧?”他又問道。
周益民點頭:“差點關鍵部位,明天弄過來,安裝上去就行。”
小麥脫粒機,跟打穀機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大同小異而已。
眼前的,不用電,也不燒油,所以只能人力驅動。但即便是人力驅動,脫粒的速度、效果都要比用石碌碾壓的好。
脫粒機的使用,說是農業的一次改革也不為過,大大地將勞動力解放出來,提高了效率。
沒過多久,村裡人都知道,木匠這些天打造的,是打麥機,紛紛來圍觀。
就是老支書、大隊長也不能免俗。
“怎麼給小麥脫粒?我怎麼有點看不懂呢?”
老支書瞥了那貨一眼,說道:“你看不懂就對了。”
現場頓時響起一陣鬨笑聲。
村裡有名的“大聰明”,確實不需要看懂。
木匠解釋:“還沒全呢!益民說,還有零件在鋼鐵廠,等安裝好,你們就可以見識、見識了。”
說實話,他自己都很期待。
畢竟這玩意他也參與了製造。
如果真的能高效脫粒,他多少也會跟著沾點名氣,想想都激動。
“支書,什麼時候殺豬?”有人則是想著吃肉。
按照慣例,收割前肯定得殺一頭豬,給大家開開葷的。
“後天早上吧!起床早點。”
村裡一共養了10頭豬,也就最近才稍微養肥一點。之前,那些豬隻能吃豬草,能肥才怪。但也沒辦法,人都沒得吃,誰還顧得上豬呀?